胡振榮:紅旗卷起農奴戟——紀念中共韶山特別支部創建100周年
66年前,毛澤東主席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感慨萬千寫下了《七律·到韶山》。詩中“紅旗卷起農奴戟”,是毛澤東主席對當年在韶山創建中共韶山特別支部、組織開展農民運動的深情禮贊。今年是毛澤東親手創建中共韶山特別支部并領導韶山農民運動100周年。百年風華,滄桑巨變。認真回顧中共韶山特別支部的創建歷史,深切緬懷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對于我們更好地傳承好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革命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獨特創造。毛澤東是這一獨特創造的理論和實踐的開拓者,他把理論見之于實踐的起點在韶山
建黨初期,黨的力量弱小,在共產國際指導下,召開黨的三大決定實行國共合作,以期壯大國民革命的力量。參加大會的毛澤東,不僅是國共合作的積極推動者,還在這次會議上強調了農民革命的重要性。他指出湖南工人數量少,國民黨員和共產黨員更少,可是漫山遍野都是農民,因而他得出結論,如何革命,農民問題都是最重要的。他強調,中共不應只看見局處廣州一隅的國民黨,而應重視全國廣大農民。據張國燾回憶:“只有農民運動,是一個新提出來的問題。”“這種看法,是毛澤東這個農家子弟對中共極大的貢獻。”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農民問題決議案。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執行委員,第一次成為中共領導核心成員。以國共合作為標志的國民黨一大,毛澤東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在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工作期間與國民黨右派破壞活動的斗爭中,毛澤東對中國資產階級“兩面性”已有深刻認識,認為中國的中產階級“斷不能望其勇敢地跑上革命的路”。那么中國革命力量之源究竟在哪里?仍然是這一時期毛澤東苦苦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黨的主要領導人對他提出的農民運動主張并未予以支持,黨的三大通過的《農民問題決議案》沒有人實際去執行,農民的革命性沒有得到實踐的檢驗,他在上海忙于國共兩黨機關事務性工作,分身無術,心力交瘁,隨之,他的身體健康出了狀況,1924年12月經中央批準回湖南養病。如果單就養病,毛澤東沒有必要一定要回湖南,就是回湖南,也沒有必要一定要回韶山。1921年春舉家離開韶山的時候,他已作了不再回韶山生活的安排。唯一理由就是回韶山方便治療他的心病——如何解決中國農民問題,他急切需要在實踐中尋找答案。韶山,便成為了毛澤東把解決中國農民問題的理論見之于實踐的起點。
如何把漫山遍野的農民動員組織起來,將其革命性激發出來,毛澤東從親手創建中共韶山特別支部的過程中找到了抓手
毛澤東一貫的工作作風,從調查研究入手。在長沙,毛澤東同中共湘區委書記李維漢交換了國民革命和農民運動相關情況后,1925年元宵節前回到韶山。最初一個多月時間里,他走遍韶山及周邊的鄉村,和親戚朋友、貧苦農民、進步知識分子、開明紳士等談心交流,在掌握思想狀況的同時,思考著如何把農民動員組織起來的辦法。群眾工作線長面廣,他從群眾中選培一批骨干,一道去做。從3月開始,一方面發動骨干利用公校、族校或祠堂辦農民夜校,教農民識字和珠算,這個對農民很有吸引力,一下子在韶山創辦了20多所;另一方面,在夜校教學中通俗易懂地宣傳農民團結起來改變自己命運的革命道理,把覺悟起來的農民秘密發展為農協會員,建立農民協會,幾個月之內,韶山地區已建立了20多個農協組織,會員達千人。6月中旬,毛澤東親自將在革命實踐中經受了考驗的毛新枚、李耿侯、鐘志申、龐叔侃等骨干秘密發展為中共黨員,組建了中共韶山支部。韶山共青團組織也隨之建立起來。從此,韶山的革命活動就有了堅強領導核心,領導韶山人民開展了聲援五卅運動、平糶阻禁、鎮壓惡霸、爭取教育權等一系列的斗爭。8月底,毛澤東離開韶山后,韶山革命形勢進一步發展。半年之內,黨員發展過百人,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中共韶山總支委員會。農民協會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形成了“農協會員漫山遍野,梭鏢短棍一呼百應”的局面,使韶山成為了湖南“偉大農民運動的核心”。
毛澤東通過親手創建中共韶山特別支部,認識到農民“居處散漫”“文化低”并不可怕,只要黨在農村農民中有了堅強的組織堡壘,就能迅速把分散的革命力量組織起來、凝聚起來,農民運動就能蓬勃開展起來。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在三灣整編“支部建在連上”的做法,就是對韶山特別支部建設經驗的直接借鑒和運用,是黨領導建立新型人民軍隊的開端。
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在韶山的革命實踐,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領袖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一條中國革命新道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近七個月在韶山從事農民運動的實踐,為其進一步分析認識中國農民與中國革命的關系問題提供了極其重要的依據和經驗。他迅速將韶山的革命實踐升華為革命理論,先后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國農民中各階級的分析及其對于革命的態度》《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等著名文章,使他成為指導農民運動的佼佼者。黨內黨外,紛紛推舉他出任指導農民運動的職務:成為國民黨中央農委會委員,被任命為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出任中共中央農委會書記,被譽為“農民運動王”。面對黨內外對農民運動的懷疑和責難,1927年初,毛澤東對湖南五縣農民運動進行考察,首站是韶山。在韶山的考察和其他地方的考察一樣,給毛澤東滿是驚喜,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他大贊“農運好得很”!
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兩次回韶山從事革命活動,顯示出了其卓越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從其革命活動中所運用的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廣泛發動群眾同惡霸斗爭、實事求是地對革命形勢作出判斷以及重視黨的建設的方法來看,這一時期是毛澤東思想萌芽的重要階段。特別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與中國農民問題的深刻洞察,其所形成的實踐優勢和理論優勢,使他站到了黨內無人企及的高點。周恩來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評價說:“一九二五年五卅運動以后……能看到革命的發展是走向農民的革命戰爭,能看到革命發展這個全局的在我們黨內的代表是毛澤東同志。”應該說,毛澤東的領袖生涯,這是一個堅實的起點。韶山,是生養毛澤東的地方,也是賦予他革命智慧和力量的地方!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冒著被上級批評和處分的風險毅然帶領起義隊伍轉兵井岡山開辟革命根據地,這種自信和底氣源自于韶山;全面抗戰時期,毛澤東提出以中國人民“鄉村持久戰”應對侵華日軍“城市速決戰”,這種戰略與智慧源自于韶山;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這種格局與韜略還是源自于韶山。韶山,始終與中國革命的命運緊密相連。“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發明創造,是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了中國”,這是毛澤東從靈魂深處發出的聲音,是其畢生堅守的信條。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親手打造中共韶山特別支部熔鑄的革命精神,如韶河水不息流淌,如紅杜鵑多姿爛漫
“努力革命,犧牲個人……永不叛黨”,中共韶山特別支部的黨員們用生命和鮮血信守著自己的錚錚誓言。第一任支部書記毛福軒在大革命失敗之后,過著“青草為席,石洞而眠”的艱苦生活,堅持黨的地下斗爭,面對敵人的屠刀,慷慨赴死。鐘志申堅持地下斗爭不幸被捕,犧牲前在遺書中寫道:“當我入黨時,就抱定視死如歸的意志。”龐叔侃組織工農武裝力量發動秋收暴動,被俘后威武不屈,對敵人說:“我為革命而死,心甘情愿。”李耿侯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為創建革命根據地英勇犧牲。毛新枚在犧牲前對妻子說:“把孩子帶好,將來繼承父志。”這些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如韶河之水深深地融入到了韶山這塊靈秀的土地。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韶山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堅貞不屈的烈士、忠誠擔當的英雄和無私奉獻的模范。僅毛澤東一家,妻子楊開慧、長子毛岸英、大弟毛澤民、二弟毛澤覃、堂妹毛澤建、侄子毛楚雄等六位親人為中國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在韶山這片僅240多平方公里紅色土地上,有1700余人為革命獻身,其中登記在冊的烈士154人。
紅色的故鄉,革命的山川。韶山,因為毛澤東主席的家鄉而成為萬人敬仰的圣地;韶山,毛澤東播下火種點燃的革命精神,韶山人民百年賡續,猶如漫山盛開的紅杜鵑爭奇斗艷。新時代的韶山共產黨人,正在著力打造一個“紅色、創新、文明、美麗、幸福”的新韶山,闊步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
毛澤東親手創建中共韶山特別支部的歷史啟迪我們:人民群眾的翻身解放要靠黨的堅強領導,人民群眾要過上幸福美好生活要靠黨的堅強領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同樣要靠黨的堅強領導。黨永遠是中國人民的主心骨,是中華民族的主心骨。同時,毛澤東親自領導組織開展農民運動的歷史啟示我們,農民問題仍然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我們要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以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作者系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中共黨史學會會長、省委黨史研究院原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