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平:“我軍著名的宣傳鼓動家”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楊佳俊
“你應告訴家里,中國抗戰前途很好,最后定可戰勝日本,只不過要經過一個長期的艱苦奮斗……”
這段文字出自一封寫于1938年的家書。彼時,全面抗戰爆發不久,中國軍隊在戰場上處于劣勢,社會上“亡國論”盛行,然而寫信人卻堅定地表達出抗戰必勝的信心和抗戰到底的決心。他就是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被毛澤東評價為“我軍著名的宣傳鼓動家”。
6月22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邵東市人武部政治工作科科長雷曉宇講述起這位從邵東走出的抗戰英烈的故事。
袁國平出生于1906年,從小便十分愛國。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年僅13歲的他受到感召,帶領同學們上街游行,高呼“打倒賣國賊,反對廿一條”。
1925年底,袁國平在黃埔軍校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全身心投入到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事業中,先后參加了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和五次反“圍剿”作戰等。
“經過歷次革命斗爭的磨煉,袁國平的政治宣傳能力日益成熟。”雷曉宇告訴記者,袁國平曾先后擔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等職,1936年2月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后改為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第三科政委。
為了辦好學校,袁國平主持學校選址、制定教學大綱等工作。他主編的《戰時政治工作》《黨的性質和任務》等教材,理論聯系實際、通俗易懂,廣受好評,大家親切地稱他為“能文能武的好政委”。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袁國平要求赴前線殺敵,表示“愿為我中華民族之生存、解放和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而英勇戰斗,縱然捐軀疆場,死而無憾”。
這時,國共兩黨開始第二次合作,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被改編成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政治部主任一職由誰負責?中共中央對此進行了反復討論,最終決定由袁國平擔任。毛澤東在給項英的電報中稱贊道:“袁政治開展,經驗亦多。”
為確保黨對新四軍的絕對領導,袁國平主持制定了《新四軍政治工作組織綱要草案》,使新四軍的政治工作逐步地系統化、條例化和制度化。他還兼任新四軍教導總隊政治委員,親自把握辦學方針、教學計劃、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并給學員們授課,把教導總隊辦成抗大式的學校。新四軍教導總隊在皖南3年中,共培訓各級領導骨干4000余名,對提高新四軍干部的軍政素質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抗戰期間,袁國平參與領導新四軍向皖中、皖東、蘇南、蘇中敵后進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協助葉挺、項英進行建軍和統戰工作,為新四軍的發展壯大、大江南北游擊戰爭的開展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年多,我們在大江南北共打了貳佰廿多次的戰,都是勝利的,有了這一年打鬼子的經驗,我們以后更有自信了。”1938年,袁國平在寫給侄兒的家書中,表達出強烈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并隨信給侄兒寄了一些書籍和出版物,希望他課余時間多看看,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
在信的末尾,袁國平寫道:“工作太忙,不然我也回家看一看。還是抗戰成功再與你們歡聚吧!”
不幸的是,袁國平沒能等到那一天。1941年皖南事變,激戰中,袁國平身負重傷,為了不拖累部隊突圍,飲彈自盡,年僅35歲。
穿越80多年歷史煙云,今天,當人們走進位于邵東市牛馬司鎮龍旗村的袁國平故居,讀到這封信時無不動容。“我們從中深刻感受到抗日英烈英勇無畏的革命意志,激勵我們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不懈奮斗。”雷曉宇說。
《 湖南日報 》( 2025年06月24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