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湖南歷史 講好湖南故事
近期,中共長沙市委黨史研究室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弦歌不輟——長沙臨時大學紀實》面世,省內主流媒體紛紛推出相關報道,引發人們對長沙臨時大學那段塵封已久歷史的高度關注。這是湖南黨史工作者挖掘湖南歷史、講好湖南故事的一次成功實踐,也為黨史工作創新思路、積極作為提供了成功范本。
黨史工作必須拓展思維視角,延伸工作觸角。2020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在了解西南聯大結茅立舍、弦歌不輟的光榮歷史后深情地說:“國難危機的時候,我們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里,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后在這里開花結果,又把種子播撒出去,所培養的人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西南聯大以“剛毅堅卓”的精神賡續中華民族文脈的歷史,值得永遠銘記。10多年前,我有幸參與了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中有關金屬材料及粉末冶金專家黃培云院士資料的采集工作。恰好黃培云先生對長沙臨時大學以及參加“湘黔滇旅行團”有詳細的回憶,引起我對長沙臨時大學的濃厚興趣。然而,在查閱有關資料的過程中發現,與西南聯大有關的紀錄片、電影、報告文學、回憶錄、口述史等作品、論文層出不窮,而長沙臨時大學在其中的分量卻微乎其微,當時引為憾事。
長沙臨時大學在中國抗戰史和教育史上值得大書一筆,但在史料征集、史實研究、宣傳教育等諸方面均存在與其歷史貢獻、歷史地位不相適應的反差。2022年9月,長沙市委黨史研究室擔綱起“要把西南聯大在長沙這段歷史進行深入挖掘”的責任,啟動“西南聯大與長沙”課題研究。課題以前瞻性思維,著力深入發掘、系統總結長沙臨時大學這段珍貴史實,闡釋長沙在中國教育史上的歷史貢獻,彰顯長沙這座抗日文化名城的歷史地位。《弦歌不輟——長沙臨時大學紀實》付梓出版,填補了將長沙臨時大學作為獨立主體研究的空白,充分體現了長沙黨史工作者深邃的眼光、堅定的擔當、嚴謹的態度和不懈的努力。
黨史作品需要兼具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既銘記過去,又啟迪后人。《弦歌不輟——長沙臨時大學紀實》一書既有學術研究的高度,又有思想的深度;既銘記過去,又啟迪后人,體現了黨史作品存史資政的功能和以文化人的作用。
在西南聯大輝煌的歷史中,長沙臨時大學篳路藍縷、櫛風沐雨,有著不可或缺的篇章。1937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被迫南遷,在長沙組建長沙臨時大學,這不僅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更是中華民族在艱難困苦中堅持文化傳承和教育救國的有力見證。《弦歌不輟——長沙臨時大學紀實》清晰地梳理了長沙臨時大學從籌備到正式更名為西南聯合大學的全過程,全方位挖掘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各界人士為保存中華文脈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為研究抗日戰爭時期的教育史、文化史、社會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獨特的視角。
該書深刻地詮釋了長沙臨時大學“弦歌不輟”的精神內涵。在戰火紛飛、山河破碎的年代,長沙臨時大學的師生們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堅守著教育的陣地,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特別是眾多學生棄筆從戎,奔赴疆場,為保衛國家貢獻自己的熱血甚至生命。這種愛國情懷和民族責任感,不僅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支柱,也是中華民族在困境中不屈不撓、奮勇前行的力量源泉。
黨史作品需要政治性、學術性、文學性有機融合。《弦歌不輟——長沙臨時大學紀實》既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又不失文學性和趣味性。該書通過生動的語言,將復雜的歷史事件和學術問題深入淺出地呈現給讀者。長沙臨時大學匯聚了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金岳霖、曾昭掄等一大批著名學者、教授。他們帶來各自學校的學術傳統和研究成果,在這里交流與碰撞,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與創新,展現了學者的敬業精神和學術追求。對學生們在動蕩局勢中努力求學、積極參與抗日活動的敘述,展現出青年學子的愛國情懷和擔當精神。書中還穿插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和細節,如師生們在遷徙過程中的艱難險阻、相互扶持,使讀者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堅強毅力和豁達人生態度。同時,書中還配有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歷史照片和圖表,不僅增強了書籍的視覺效果,也為讀者提供了更加直觀的歷史代入感。
《弦歌不輟——長沙臨時大學紀實》是一項極具歷史縱深感的研究成果。它不僅是對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追憶,也是傳遞教育薪火、賡續文化命脈的厚重歷史的生動實踐,更是對教育精神的深刻詮釋,值得細細品讀。期待更多的湖南歷史被挖掘,更多的湖南故事被傳播。
(作者單位: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