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號711
10月12日,星期六。早上9時,711礦工業文化實踐教學基地準時開館。參觀的游客、研學團隊、考察團隊很多,大家在廣場上合影后涌入展廳。講解員許思整理好服裝、調整好話筒后,站定開講。
“1960年4月,711礦采出第一批鈾礦石,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提供了合格的核原料。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許思語氣自豪地介紹這段歷史。
回首歲月,我國核工業創建70載,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60周年,711礦的名字帶著榮光被銘記,那些隱秘的歷史記憶伴隨著這座礦的重啟新生,成為洗禮人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初心不悔 為核工業奮斗青春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20世紀50年代,中國決定發展自己的核工業。1955年5月,中央地質部309隊應運而生,數萬愛國青年翻山越嶺,從天南地北匯聚至許家洞鎮金銀寨,對鈾礦開始地毯式勘探。
“以前這里是‘里外抹把泥、上面蓋杉皮’的簡易干打壘,我們的衣服全是補丁。很多人問我后不后悔?我說再來一次,我依舊是這個選擇。”即將滿89歲的711礦首批地質普查勘探員姚文斌回憶起當年的場景時說。
711礦是中國最早發現和勘探的大型鈾礦,曾是湖南省最大的鈾礦,為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爆炸提供了合格的原料,被譽為“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
幾十年后的今天,走進711礦工業文化實踐教學基地,透過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老器物,那段隱秘而光榮的歷史慢慢走進人們的視線。
在711礦,“41號信箱”的故事不得不提。由于當時711礦是國家特級保密單位,“41號信箱”就是當年職工們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渠道。當年,一位外地婦女帶著孩子,拿著一封標有“41”數字的信封尋找丈夫,但誰也不知道她要尋找的是何人,身在何方。“只有一位老者為她提供了‘郴州許家洞’五個字的線索,這位婦女便拿著身上僅剩的兩角七分錢,買了一張開往郴州的火車票。”許思說。最終,那名婦女找到了多年未見的丈夫,而孩子,也終于見到了“信箱”里的爸爸。“這段隱秘而光榮的歷史背后蘊藏著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讓我對那個時候的建設者們感到敬佩。”前來711礦采訪的中國新聞網記者吳家駒發出感慨。
2023年,郴州市、蘇仙區兩級搶抓承辦第二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的機遇,僅用9個月的時間,就把破舊的工業小鎮打造成了懷舊的時光小鎮。
2024年10月13日,《光明日報》刊發了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研究員彭蕾的文章《許家洞成就驚天動地的東方巨響》,詳細講述了711礦的光榮歷史。
這片土地成就了60年前那聲震驚世界的東方巨響。如今,這里集紅色教育、溫泉康養、工業旅游、科學普及、休閑度假于一體,711礦實現了華麗轉身、美麗蝶變。
思政互動 讓核工業精神永續傳承
“我愛祖國,祖國需要我,鐵馬金戈我是核,我是核,以身許國,我是奉獻者……”2023年11月8日,“不朽的功勛——從金銀寨到金銀灘”音樂思政課在711礦工業文化實踐教學基地開課。
音樂思政課用8首耳熟能詳的紅色歌曲,帶領觀眾走進熱火朝天的711礦建設年代,也讓觀眾在與音樂交流、與歷史對話的同時,再度洗練初心,叩響使命擔當。
“如果說,你曾苦過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如愿》的歌聲響起,來自江西贛州的游客周小兵流下了熱淚。“500多位為國捐軀的勇士長眠在此,人民不會忘記,歷史會永遠銘記,他們的名字如同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必將永載史冊。”他說。
大家一同揮舞著手中的國旗合唱《歌唱祖國》,在慷慨激昂的歌聲中結束了一堂音樂思政課,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緊跟偉大復興領航人、一起向未來的決心,已在每一位觀眾胸中澎湃。
“為了讓音樂思政課既生動,又能達到思政育人的效果,我們的創作團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蘇仙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周麗萍介紹,團隊在創作和打磨階段聯合多個部門,查閱了與711礦相關的海量資料,沿著711礦人的足跡,親聞、親歷、親感,與先輩同呼吸共命運。
曾上臺參與音樂思政課表演的中國日報社記者夏琳想起當時的情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臨時讓我去參與表演,內心特別緊張。但是當我站在臺上時,熱血仿佛被點燃。”夏琳說。
這堂生動的音樂思政課自開講以來,反響強烈、預約火爆。目前,711礦工業文化實踐教學基地成為首批全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也是國家工業文化遺產、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思政課到研學,精神傳承連綿不絕。今年4月,來自桂陽縣朝陽學校的480名學生來到蘇仙區許家洞鎮711研學紅培教育營地參與為期兩天一夜的研學活動,探究和了解711礦革命功勛們奮斗的崢嶸歲月與歷史故事。這是711研學紅培教育營地迎來的首批研學團隊。研學過程中,通過從金銀寨到金銀灘、穿越金銀寨等現場互動游戲,學生們更加詳細地了解了711礦井下工作的情景、采礦流程等,更深刻地感悟了711礦人奮勇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
“我體會到了當時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努力奮斗,為了強大的祖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來了寶貴的鈾礦石,換來了我們現在安穩的生活,也換來了如今強大的祖國。”桂陽縣朝陽學校學生蔣亦萱說。
重啟新生 令核故事永遠流淌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漫步711時光小鎮,耳邊縈繞著熟悉的紅歌。改造后的蘇式建筑依然保留著時代特色,“711時光郵局”“礦區第三食堂”“工礦供銷社”等招牌仿佛定格了舊時光,帶著游客回到過去。
“工礦供銷社”里,售賣著無花果、酸梅粉、毽子、沙包等充滿兒時回憶的零食、玩具。“親民的價格,吸引了不少各地的游客,一天的營業額多的時候能過萬。”營業員段承聰介紹。
國慶期間,“回到1964年10月過國慶”系列活動吸引了不少游客來到711時光小鎮。
走進時光廣場,一面面五星紅旗迎風招展。歌廳里,游客用一首首紅色歌曲,抒發著對祖國的誠摯熱愛。充滿年代感的建筑、物件,讓游客紛紛打卡留念。現場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這邊有照相館,還可以租賃具有年代感的衣服,能沉浸式地體驗那個年代的氛圍,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廣州游客吳燕芳分享著自己的感受。
穿過廣場,許家洞大酒店的飯菜香味撲鼻而來。“口味鴨、砂鍋雞是我們這里的招牌菜。自1999年開店以來,菜的價格一直沒變,來店里吃飯的人基本上都會點這兩個菜。”作為鎮上的老店,老板歐陽壯對自己的菜品很有信心。自去年小鎮開發完成后,歐陽壯明顯感覺客人變多了。“我們店又迎來了很多新顧客,節假日客人尤其多,店里每天都能坐滿,還得翻臺!”歐陽壯說。
711礦歷史文化街區管理所副所長郭奕嶸介紹,國慶期間,街區組織游客們參觀711礦工業文化實踐教學基地、玩經典老游戲、嘗懷舊美食、齊唱紅色歌曲,日均接待游客超1萬人次。去年9月至今,711時光小鎮接待游客160余萬人次。
駐足于711礦的愛國主義教育廣場,遙見五星紅旗在藍天中高高飄揚。那些關于“東方巨響”的故事歷久彌新,每一次被講述、被傾聽,都在人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重啟新生,紅墻之上,鐫刻著新的歷史起點。
郴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