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組織開展“city walk”主題活動
10月10日,在重陽佳節來臨之際,市委黨史研究室邀請黨史聯絡組老同志開展了一次探尋歷史脈絡,領略城市魅力,感悟紅色文化的city walk主題活動。市委黨史聯絡組老領導劉增科、單保重、謝宏治、謝青生、肖長貴、盛義良參加活動,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謝虹,雁峰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洪流等陪同。
首站:市府路、道臺衙門
市府路是衡陽最古老的街巷之一。歷史上最早出現湖南之名就在這里,清宣統元年此街稱為道前街,解放后,衡陽市人民政府搬遷到這里。如今,市民氣息濃厚的美食街區和歷史文化、文旅觀光場景交織,構筑出獨特的城市景觀。漫步街區,老同志心潮澎湃,腳下的每一塊石板似都在訴說過去的故事,政府辦公地見證了無數決策的誕生,那是衡陽人民的奮斗史,也是城市發展的足跡。作為曾經的參與者和親歷者,他們為此感到驕傲,也感到幸福。
跟隨講解員的腳步,老同志走進復建后的衡永郴桂道署舊址。衡永郴桂道建制清朝,雍正十年,領衡州府、永州府、郴州,桂陽州,轄24個縣。道署設衡陽,是湘南的政治軍事中心。穿過古樸莊重的入口門樓、大堂、清風亭、道署、文化回廊等設施,他們感嘆:“這里的每一處建筑細節都彰顯著歷史的沉淀,每一步都像踏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道署的復建不僅保護和傳承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為后人了解衡陽的歷史變遷提供了現實教材”。
第二站:夫之巷、福壽街、回雁峰廣場
回雁峰下的王衙坪是王船山的出生地,夫之巷里承載了王夫之少年的成長經歷,也展示了船山先生“廉以潔己、慈以愛民”的生動形象,老同志漫步其間,尋訪船山遺跡,與偉大思想家王船山進行一次跨越400多年的“對話”,感受到船山文化融入市井生活的獨特魅力和中國文化的淵源流長、生生不息。
福壽街原為香火旺盛的祈福求壽之地。如今經過升級改造,在保留原有傳統風貌和文物遺跡的前提下,采用青磚、白墻、木窗、飛檐、黛瓦等傳統建筑元素,讓曾經滄桑斑駁的小巷,蛻變為古樸典雅的文化風情一條街。步入其中,老同志不禁放慢了腳步,輕輕撫摸著青磚墻壁,感受著微風拂過白墻黛瓦的愜意,仿佛聽到了往昔的喧囂與今日的繁榮交織奏響的樂章。
南岳第一峰·回雁峰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回雁峰廣場更是雁城衡陽城徽的所在地,自1985年建成,距今已有40年歷史。改造后的廣場將自然美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設施完美融合,彰顯著“萬里雁歸,四方賓至”的美好寓意。靜觀衡陽地標大雁雕塑、目睹古衡州城廂圖,細品大雁詩詞文化。那熟悉的韻味和創新的活力,令老同志對家鄉的文化自信,又多了幾分。
第三站:心社1921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心社”之于衡陽,是革命的火種,也是信仰的實踐、希望的延續。一百多年前,賀恕、蔣先云、黃靜源等衡陽進步學生經常登頂回雁峰“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發起成立了“沙子會”,后將其改名為“心社”,并在毛澤東的指導下創建了湘南第一個黨支部、湘南第一個團支部。
如今,光陰已悄然走過百年。回雁峰上一座蘇式紅磚歷史建筑激活“心社”歷史,改建成“心社1921”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通過場景復原、展品復制、數字動畫等方式,重現進步組織“心社”及毛澤東6次來衡陽的史實,弘揚傳承著歷久彌新的“心社”革命精神。基地開館至今,人氣持續爆棚,在衡陽掀起了紅色文化體驗熱潮,成為了文化游、紅色游、親子游的熱門打卡地,和集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故事體驗、紅色文創展示功能為一體的知名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衡陽紅色旅游景區與場館的接駁口、總導覽圖和集散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學習教育示范基地和衡陽紅色文化地標。
走近基地,撲面而來的是紅色文化莊重和濃郁的力量感。“舍己為人、立社為公”,“勞動光榮”“改造自己、改造社會”基地門口的紅色藝術墻凝聚著強有力的沖擊,穿越歷史而來。步入基地,老同志通過展品復制、老照片墻、創作畫和數字動畫等深入了解“心社”以及毛澤東與衡陽的深厚淵源。在體驗心社盲盒時,他們興致盎然的挖掘紅色寶藏;參與黨史知識卡牌游戲,他們專注認真,不時提問;紅色劇本殺環節更是讓他們身臨其境般回到那段崢嶸歲月;參觀毛澤東來衡陳列展,老同志神情莊重專注,駐足討論;在“心社”文創產品展區,他們對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大加贊賞,認為這是傳承紅色文化的創新方式,值得推廣。
活動在輕松熱烈的茶話會中結束。老同志一致認為重陽節活動形式新穎、生動有趣、富有內涵。同時,通過實地考察,他們看到了衡陽黨史工作在全省、全國的影響力,深感欣慰和自豪,表示將一如既往的關心支持衡陽黨史工作,并祝愿衡陽黨史工作能乘時代之風,取得新成績、邁上新臺階、鑄造新輝煌。
(湖南衡陽市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