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信仰的力量——讀《李聚奎回憶錄》
今年是李聚奎同志誕辰120周年。一則是工作上的關系,一則是出于對李聚奎同志傳奇一生的敬仰之情,我找來李聚奎同志的回憶錄,從頭到尾一口氣拜讀了一遍。
李聚奎同志是今漣源市龍塘鎮人,他在故鄉生活了22年,只讀了一年多的私塾,10歲時幫助父親干農活,13、14歲時和父親共同挑起了一家生活的重擔。在回憶錄中,他這么說,長期的勞動生活雖然沒給我帶來什么好吃的好穿的,但卻煉出了一副健壯的身板,鑄就了一個倔強的性格,使我能夠在此后的人生旅途中經得起艱難困苦,挺得住挫折打擊。這是我從父母身上繼承下來的,也是故鄉給予我的最寶貴的東西。1926年,他22歲,這一年,大革命的風暴席卷湖南全省,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遣隊首先入湘,在離家鄉不遠的橋頭河鎮設招兵站。在“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掃除封建勢力!”的口號聲中,他毅然加入了革命隊伍。李聚奎同志早年參加過北伐戰爭。1928年參加彭德懷同志領導的平江起義,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參加和指揮過突破烏江、強渡大渡河等著名戰斗。無數次的艱苦戰斗使他鍛煉成我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官。尤其是抗日戰爭最嚴酷的階段,他在黨的領導下,帶領廣大指戰員與敵人浴血奮戰。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參與軍調工作,負責后勤保障,表現出一名高級軍事指揮官的高超斗爭策略和優秀品質,回憶錄中作了詳盡的敘述,彌足珍貴。
我有感于李聚奎同志的功成不居、待人赤誠。正如他在后記中所說,我原本不準備寫回憶錄。一則因為自己在革命隊伍中只是普通的一員,與許多老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相比,自己所起的作用是微小的,感到沒什么好寫,二則自己參加革命的六十年里,所做的一些工作都是黨的領導和老一輩革命家教育的結果。因此,要寫也應該寫黨,寫老一輩革命家和為了革命的勝利早已獻出生命的先烈們,我個人是微不足道的。在回憶錄的字里行間,以平實的語言,實事求是的筆觸記錄歷史歷程,大量回憶了我黨老一輩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業績,從中看不到半點突出自我的影子,倒是大量回憶了賀國中、黃純一、徐彥剛等戰友情深的場景,表達了他對朝夕相處,給他以直接革命教育的犧牲的同志的追憶之情,讓人動容。
我有感于李聚奎同志的信念堅定、對黨忠誠。最為典型的事例是千里尋黨,漣源為此專門編了大型歌舞劇。講的就是他在西征路上被打散后,靠著一只干糧袋,一根討飯棍,一個指南針,行乞千里,最終回到紅軍的行列!只為抱著一個信念——找黨去。全國解放后,陪伴他要飯的指南針,已經陳列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作為當年紅軍英勇斗爭的見證。回憶錄中講到李聚奎同志在平江暴動后的入黨儀式,賀國中同志領念誓詞,他就跟著念,接連劃了幾根火柴才把誓詞念完。他想到自己已經和彭德懷、賀國中、黃純一等優秀人物在一起,將投身到人類最偉大、最光榮的事業中去,心情非常激動,并認定這一輩子跟黨是跟定了,黨讓他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是1928年,中國革命最低潮的時候,他用一生兌現了他當年的誓言。
我有感于李聚奎同志的勇于攻堅、敢于勝利。他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經歷無數困難的挑戰,但都沒有難倒他,他始終沖在最前頭,挑最難啃的骨頭。如在紅軍長征途中,他所在的紅一師,受命突破烏江、打下遵義的戰斗任務,為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奠定了基礎。從金沙江到大渡河,在與敵人賽跑中搶奪了生機,從此使紅軍擺脫了困境,最終取得長征的勝利。以及抗美援朝中,承擔毛主席曾在電報文稿批示的“此事急如星火”的后勤保障工作,克服一切困難,探索后勤保障工作規律,堅決完成了后勤保障任務,保證戰役的勝利。他提出向部隊供應熟食和炒面的建議,解決了部隊最低限度的物資保障。
我有感于李聚奎同志的戰斗不息、學習不止。李聚奎同志只讀了一年私塾,但最終成為黨的高級指揮員,與其個人的學習總結和實踐探索是分不開的。他在回憶錄中曾寫到,他經常利用戰斗空隙學文化,在紅一軍團紅三軍時,師長文化程度高,重視知識,想方設法提高部屬的文化知識水平。要求三個團長一手拿槍,一手拿筆,學習文化,給每人送了一支新的自來水筆。怕大家對他的要求落空,作了一條規定,今后各團送來的工作報告,必須由團長親自動手。李聚奎同志經常是先讓書記員把寫好的報告讀一遍,自己照著一筆一畫重抄一遍。經過半年多時間鍛煉,不僅可以自己起草戰斗命令和工作計劃,還能寫篇短的報告。自此以后,保持了親自動手寫報告的習慣。他整理撰寫的《西路軍血的歷史教訓》的報告一直存放在中央檔案館。對于沒有涉足的領域,他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回憶錄中講到他赴軍調部工作的事,起初存在思想顧慮,他曾向葉劍英同志提出,“我缺乏做方面工作的經驗,不懂得外交斗爭那一套,還是讓我到前方打仗去吧!”葉劍英說,“在軍調部工作也是在打仗,不過是一種特殊環境和特殊條件下的戰斗,至于缺乏經驗,搞一段時間就有了。”
《李聚奎回憶錄》成書于一九八六年,距今過去了將近四十年的時間,然捧讀該書,跟隨李聚奎同志回顧當年的革命歷程,感悟一位革命家一生對真理的追求,對信仰的堅守,對于做好今天的工作、走好人生的路子仍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