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嚴格要求親屬
江華,原名虞上聰,出生于湖南江華縣瑤族貧苦農(nóng)民家庭。他的父母為人忠厚老實,公道正直。全家11口全憑二老種幾畝薄田、磨豆腐為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二老經(jīng)常接濟村里的窮苦村民、孤寡老人,并敢于主持公道,為窮苦村民說話,在村里很有威信。父母的言傳身教,培育了江華正直無私的品德。
1965年,江華任浙江省委書記后第一次回到家鄉(xiāng)。當晚,全家人坐在堂屋里吃團圓飯,幾位晚輩想請江華幫忙,出去參加工作。話還沒說完,江華立刻嚴肅起來,說:“要踏實做人,靠本事吃飯。有本事自己考出去參加工作。”
1985年11月,他在回鄉(xiāng)參加江華瑤族自治縣成立30周年慶典前,要秘書買了4盞馬燈。11月23日,江華回到家鄉(xiāng),聽說縣領導因村里沒有通電,就擅自在他的舊居里安裝了柴油發(fā)電機和6盞電燈。江華立即找來縣領導,斬釘截鐵地說:“你們立即給我把柴油發(fā)電機和電燈拆除,不拆除就不回家。全村100戶、500多人,為什么專門為我家安裝6盞電燈?我從北京帶了4盞馬燈回來,請你上午拆除電燈,下午我就回家。不能搞特殊,不能搞脫離群眾的事。鷓鴣塘是生養(yǎng)我的地方,絕不能60年后回家鄉(xiāng)搞特殊。”
1987年,虞大豐的大兒子虞慶球從湖南九嶷職業(yè)學院畢業(yè),到北京找到江華,想請他打聲招呼謀個鐵飯碗。江華不作聲,讓虞慶球?qū)懸黄P于長城的文章。等虞慶球?qū)懲辍=A說:“我?guī)筒涣四悖孔约旱谋臼鲁燥垺!?/p>
虞慶球從北京回家后,牢記江華的教誨,業(yè)余時間加強學習,應聘到廣東一所學校當教師。之后,他參加了廣東省的公務員考試,成為韶關市曲江區(qū)馬壩鎮(zhèn)的公務員。
“我們都嚴格按照叔叔的教誨,靠自己的本事吃飯。我16歲下田干活,支撐起一個家。大弟虞大禮,在浙江省工作,一直是普通干部。二弟虞大澄在冷水灘當了一輩子工人。我的二兒子虞慶科因工廠改制下崗,他沒有怨天尤人,與當農(nóng)民的三兒子虞華一道南下廣東打工。”虞大豐自豪地說:“這么多年來,全家人都以他老人家為榜樣,沒有一個人占公家的便宜。”
身為高級領導干部的江華身體力行,為親屬做出了廉潔奉公的好榜樣,教育他們絕不能占公家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