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武縣委黨史研究室黨史宣教工作亮點紛呈
為充分發揮黨史宣教的引導作用,進一步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近年來,臨武縣委黨史研究室多措并舉,狠抓黨史宣教工作,持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
一是用好宣教書籍。先后出版《臨武歷史人物錄》《永恒的紅色記憶》等地方黨史書籍,提供接地氣、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積極開展紅色課題研究,撰寫《臨武縣紅色資源保護開發的思考》《“半條被子”精神時代價值》等文章。堅持每年向縣處級領導干部以及縣直各單位贈送黨史書籍和黨史宣講資料。持續開展“黨史七進”活動,在村社區開設“紅色書柜”,統一擺放紅色書籍,贈送黨史讀物 5000余冊。與縣委組織部、縣委黨校等溝通對接,將地方黨史納入黨校學習培訓內容,多渠道滿足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對黨史、黨性教育培訓需求,并從革命精神中汲取養分和力量。
二是創新宣教載體。將十八歸烈士陵園創建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臨藍嘉三縣起義指揮部舊址創建為市級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將貝溪起義舊址、中共臨武縣工作委員會舊址、東城村鄧家祠堂紅軍標語墻、芹塘村紅軍傷病員救治處4個紅色遺存命名為縣級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切實打造黨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示范點。在黃龍山黨史主題公園設置了30余塊紅色展板,展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臨武地方黨組織誕生、成長、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和一代代革命者為人民翻身做主人而英勇斗爭的壯美華章,讓紅色教育貼近實際,走進群眾。制作《血染武水河》《臨藍嘉三縣起義總指揮—賀輝廷》《熱血芹塘》等黨史宣傳教育專題片。將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融合,推動建設汾市南岸村等一批紅色村落融入黨史、革命史宣傳元素。
三是豐富宣教方式。開展“主播講黨史”活動,綜合運用視頻、圖版、現場、實物等多種元素,生動展示黨課內容,全方位調動參與黨員干部的感官體驗。組建黨史宣講團隊深入機關、學校、農村宣講黨史30余次,打通黨史宣講“最后一公里”。積極推進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少年隊員講紅色故事等主題宣講活動,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創新建好“微網絡”平臺,臨武黨史二維碼設置“紅色人物”“紅色遺址”“紅色故事”“主播講黨史”等欄目,打造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隨時、隨地學習黨史的移動平臺,為黨史學習開辟了新途徑。
(臨武縣委黨史研究室盧勇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