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渭漢:嚴格要求子女和身邊人員
開國中將甘渭漢,一輩子嚴于律己,在公與私面前,態度嚴正,沒有一點茍且。新中國成立后,他長期從事軍隊干部工作,歷任東北軍區干部部部長、軍委總干部部副部長、總政干部部部長,在近水樓臺上,他沒有為子女和親屬謀取任何私利。
大兒子甘淙,“文化大革命”前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讀了7年書,“文化的革命”中受父親的牽連被打成“反革命”,被迫離開了軍隊。甘渭漢恢復工作后,沒有因為自己受到迫害而去為兒子落實政策,而是鼓勵他在現在的崗位上安心工作。甘淙的妻子,則是一位普通農民的女兒。
二兒子甘沛是地方科研機關的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三兒子甘治、女兒甘鴻當年都是參軍十七八年的“老兵”,在同年入伍的干部中,他們則屬于職務偏低的那部分人。甘渭漢的女婿王小舟,是我國早期的一位共產黨員王維舟同志的兒子。1969年入伍,年近40歲,仍是個副營職干部。
一位跟隨將軍多年的部屬想在政策范圍許可的范圍內,為甘渭漢的子女在職務的調整上說幾句話,甘渭漢知道后對他說:“不要幫倒忙,我們是共產黨的干部,千萬不能搞封建社會父貴子榮'的那一套。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他們有本事自己去干,人民會給他們應有的報酬?!?/p>
1985年,甘渭漢為尋訪當年蘇區的父老鄉親,回歸革命的出發地,接受人民對自己初衷的檢驗、對自己靈魂的拷問,于是以77歲的高齡,支撐著患了5年肺癌的病體,常常以每天四五百里的行程,在福建閩西和井岡山革命老區等地考察,走了整整45天。
他這次從北京出來,一路名山大川,風景古跡,又備有交通工具,可甘渭漢身旁的秘書和警衛員卻只能眼巴巴望著一個個旅游勝地從身邊飛馳而過。
一天,秘書和警衛員實在經不住南國風光的誘惑,便在傍晚時讓司機帶他們游覽了15里外一座唐代古剎,掌燈時分,倆人興致勃勃地回到招待所。
走進房間,正收看新聞聯播的甘渭漢,看著回來的兩個年輕人問道:“做什么去了?” “到云山看和尚廟去了。”他們老實回答。
甘渭漢陡然站起,關掉電視,聲色俱厲:“小同志,我們從北京干什么來了?是來看老表還是來看和尚?借故觀光,開著軍車游山玩水,群眾深為不滿,你們怎么能這樣干呢?!”挨了訓的年輕人不敢怠慢,連夜給他送上了檢討。
甘渭漢常說的有“三個見不得”:一是見不得老百姓受苦,二是見不得革命者享受,三是見不得做官的欺負群眾。他正是抱著這樣的觀念,把自己的人生坐標定在了一輩子要無愧于人民的尺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