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代遠:要大兒子自己闖路子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第一任鐵道部部長滕代遠有5個兒子,長子滕久翔、次子滕久光、三子滕久明、四子滕久耕、五子滕久昕。除了長子滕久翔留在老家麻陽外,其他孩子都是軍人出身。
滕代遠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和言傳身教,始終體現著一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他不允許子女搞特殊,不準給國家添麻煩,要求他們一步步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滕久翔剛出生8個月時,滕代遠就當兵去了,一直未回。1950年2月,從小就被留在家鄉的滕久翔得知父親當了鐵道部部長,于是千里迢迢來到北京認親,見到了離別27年、日夜思念的父親滕代遠。在兒子暫住北京半個月的日子里,滕代遠在工作之余抽空陪伴兒子游覽了北海、故宮、頤和園等名勝古跡,父子倆相處得十分愉快。
但是,滕久翔這一次去北京認親是帶了點私心的,他希望父親能給自己在北京安排工作或給點錢,以改變家里面臨的困境。一天,他央求父親:“爸爸,我在麻陽搞農會工作,沒什么意思。您現在是中央的鐵道部部長,給我在北京找個工作吧!這樣,咱父子倆也好經常見面。”
滕代遠想了想,耐心地對兒子說:“按父子情分,我應該在北京給你找個事情做,但我是共產黨的干部,只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絕沒有以自己的權力謀取私利的權利,即便我當部長也不能例外啊!再說,你在老家上有祖母,下又有愛人和孩子,你不能把這副擔子交給當地政府和人民啊!你應該回去。”
起初,遭到父親拒絕的滕久翔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在父親的孜孜教誨下,他終于轉變了想法。滕久翔回麻陽時,滕代遠夫婦送他到大門口,給他一個大布包,里面裝的是滕代遠在革命戰爭年代用過的舊衣褲及一些家什,他希望兒子“像戰士一樣去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滕久翔記住了父親的教導,不住地點頭允諾。
滕代遠還反復叮囑兒子:“要安心在家鄉搞建設,多打糧食,為國家抗美援朝出把力。家里有困難,自己克服,或者寫信告我,不要打著我的牌子,給國家增添麻煩,要自己闖路子。”
滕久翔回到麻陽后,他的祖母問:“家里這么困難,你父親沒給點錢?”滕久翔說:“到辰溪下車時,只剩一塊五角錢了,回家的路程再遠一點,只能餓肚子了。”祖母聽了,笑著說:“賬算得蠻精哩,胡椒沒得一粒,倒找3斤姜。”
從北京回到家鄉麻陽后,大兒子滕久翔安心工作。在縣文教科工作時,他一個人要養活家里7個人,其中包括5個孩子,生活壓力不小。即便后來在“文化大革命” 中,滕久翔被降職調到錦和水利泵廠工作,日子艱難,他也從沒向當地政府提過任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