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力群:告誡晚輩多讀書
鄧力群曾到桂東流源中心學校、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讀過書。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他和大批青年學生一起,前往當時的革命圣地——延安。
在物質(zhì)貧乏但理想主義洋溢的黃土高坡,知識背景雄厚的鄧力群找到了用武之地。憑借著一枝堅挺的筆桿子,他在延安得到了組織的認可,一人兼任多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
鄧力群的曾孫輩鄧義雄曾寫信給鄧力群幫忙找點事情做,以為他當那么大的官了請他幫忙找點事情做肯定沒問題的。沒想到,鄧力群竟回信要他“靠自己,不能走捷徑”。
鄧力群沒滿足鄧義雄“找事做”的要求,而是寄了一些書籍給他,要他勤奮學習。家族中收到鄧力群寄來書的,還有鄧湘文、鄧清源等鄧家后輩。
鄧力群還經(jīng)常告誡后輩:“將來搞什么,還得靠教育。”在鄧力群的影響下,鄧氏家族150多人里,先后有30多人憑借書讀得好,走出了山村。
鄧力群重視教育的家風,還影響到其他人。如今,村里后輩讀書 風氣很濃。
1988年4月,闊別家鄉(xiāng)58年的鄧力群回到故鄉(xiāng),他特地用一個下午時間,到流源學校和師生們座談交流。
座談會原本預定2個多小時,但足足用了4個多小時。鄧力群回憶了他讀書時的情形。那時候男孩子可以上學,女孩子不可以。現(xiàn)在社會進步了,他希望老師和同學們記住革命先烈的故事,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把學校辦得更好,培養(yǎng)出更多人才。
座談會結(jié)束后,鄧力群還把他一家人花錢買的500多本書籍送給母校,希望師生“多讀書,為社會多做貢獻”。他還捐了5萬元,成立教育獎勵基金。這些年來,基金每年拿出錢來,獎勵優(yōu)秀師生。
鄧力群回故鄉(xiāng)時的一言一行,都體現(xiàn)出對教育的重視和關懷。他還到桂東一中看望師生。他勉勵老師們奮發(fā)有為,要多為不能考取大中專學校的學生著想,搞好職業(yè)教育,著力培養(yǎng)本地人才。他還叮囑學生們在好好學習的同時,保護好眼睛,鍛煉好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