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榮:新時代要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寶貴經驗,也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方法和一貫要求。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從毛澤東同志大力倡導“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要有正確的措施,就要做調查研究工作”,身體力行引領調查研究風氣之先,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等重要論斷,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為全黨重視、開展和運用調查研究樹立典范。這次主題教育把調查研究作為重要內容,強調要“引導和推動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對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賡續傳統,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5月14日,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梨子寨。
——用好這個傳家寶是黨百年歷史的經驗啟示。回顧總結百年黨史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做好各項工作、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毛澤東很早就意識到調查研究的重要性,1927年,他用時32天,實地調查湘鄉、湘潭、衡山、醴陵、長沙五縣,寫下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不僅駁斥了農民運動“糟得很”“痞子運動”的錯誤言論,更讓他認清農民是革命先鋒和主力軍,從而找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當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出現嚴重危機時,毛澤東再次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發出“一切從實際出發”“搞個實事求是年”等指示,中央主要領導同志帶頭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想方設法摸清國家社會發展實情,為調整國民經濟政策發揮重要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鄧小平一方面派團考察西歐、新加坡等地,另一方面帶頭在遼寧、黑龍江等北方省份和城市開展系統性調研,發表“北方談話”,提出黨的工作重點轉移的嶄新命題,支持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為全會順利召開奠定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繼續將調查研究發揚光大,他先后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最終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用好這個傳家寶是新征程上破解時代難題的現實需要。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什么時候全黨重視調查研究,黨和人民事業就順利發展,什么時候輕視或忽視調查研究,黨和人民事業就會遭到挫折、遭受損失。毛澤東通過興國調查弄清了貧農與雇農的問題,通過尋烏調查弄清了富農與地主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也說過:“我提出精準扶貧戰略,就是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過去,我們黨依靠調查研究找到破解事業發展難題的良方妙策,也必將通過調查研究走向未來。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面對國際局勢的復雜多變、動亂交織,國內改革發展穩定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以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課題,迫切需要我們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從調查研究中摸清情況、找準問題,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更好應對新時代新征程前進路上的風浪考驗。
——用好這個傳家寶是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高素質干部隊伍的重要舉措。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也是作出正確決策、抓好貫徹落實的必修課。毛澤東認為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投入到調查研究中,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要求“中央和省、直屬市、自治區兩級黨委的委員,除了生病的和年老的以外,一年一定要有四個月的時間輪流離開辦公室,到下面去作調查研究,開會,到處跑”;在《反對本本主義》中他強調,“凡擔負指導工作的人,從鄉政府主席到全國中央政府主席,從大隊長到總司令,從支部書記到總書記,一定都要親身從事社會經濟的實際調查,不能單靠書面報告,因為二者是兩回事”。習近平總書記把調查研究能力作為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七種能力之一,在河北正定任縣委書記時,他跑遍了全縣25個鄉鎮、221個村;到浙江工作后,他在118天里去到11個地市、25個縣,總結出調查研究工作“深、實、細、準、效”五字訣,他強調“要把調查研究作為基本功,堅持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想出來的點子、舉措、方案符合實際情況”。建設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就是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精神,弘揚老一輩革命家求真務實的精神,進一步增強做好調查研究的看家本領、硬核功夫,依靠調查研究獲得真知灼見、密切聯系群眾、提高履職本領、解決實際問題,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政治責任。
——用好這個傳家寶是永葆人民情懷的根本要求。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系群眾的過程。毛澤東在興國調查中,請農民吃飯,給他們暖被睡覺,逐步拉近與農民的距離,農民對他從“一句話不說”變得“無話不談”。劉少奇在湖南調研時,住過養豬場、撩過路邊風干的人糞、翻過老鄉的油鹽壇子,44天的蹲點調研讓他逐步意識到農民吃飯已經很成問題,必須盡快調整國民經濟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在浙江工作期間,他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與浙江廣大干部群眾的真切感情,并在實踐中逐漸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在脫貧攻堅即將開啟的重要時刻,總書記來到湘西十八洞村訪貧困之苦、尋解貧之計、提脫貧之策,由此拉開了“精準扶貧”序幕。這次主題教育,要求我們自覺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獲得正確認識,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用好用活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群眾所思所需所盼作為調查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既要到工作局面好、發展進步大的地方去總結經驗,又要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體察實情、解剖麻雀,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切實把實實在在的調研成果轉化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