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史力行”中彰顯擔當作為
在“學史力行”中彰顯擔當作為
鄒艷
一、“學史力行”,重點在哪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我的理解,學史明理是基礎,學史增信是保障,學史崇德是內涵,學史力行才是最終目標和使命,是黨史學習教育的歸宿與落腳點。
學史力行,就要行之有力、行之有效,重點在于善于從黨史“富礦”中汲取養分,堅定初心、滋涵初心、砥礪初心,凝聚奮發有為、擔當落實的“硬核”力量。
二、“學史力行”,我們學什么?
習近平總書記說,“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敢于擔當,主動作為,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無論是戰火紛飛的戰爭時期,還是熱火朝天的建設歲月,還是燈火輝煌的改革時代,我們黨在踐行初心使命中不斷探索著,奮斗著。學史力行,就要學習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光榮傳統和精神風范。
學史力行,就要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堅定的理想信念,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學習忠誠于黨的忠誠擔當,學習為黨的事業敢于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求真務實的作風。總之,學史力行,就要銘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最終要運用到實踐中,要與工作相結合起來,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知群眾“冷暖”、解群眾疑惑、供群眾需求。
三、“學史力行”,黨史工作者怎么做?
結合工作實際,我認為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我們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上下團結一致。這條經驗踐行得好,黨的事業就大踏步前進,反之則遭受挫折。1945年抗戰勝利后,黨中央決定從各根據地抽調10多萬黨員干部和部隊進入東北,沒有一個領導、一個戰士討價還價,一切為了戰略大局,最終打贏遼沈戰役。反觀1935年張國燾自恃地方力量強大,反復拒絕執行黨中央關于北上的戰略方針,另立“中央”,最終給黨的革命事業造成嚴重損失。面向未來,我們必須從黨的歷史中汲取經驗與智慧,以實際行動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切實做到“兩個維護”。
其次,要忠誠履職盡責。百年以來,從戰爭年代“人與陣地共存亡”到建設時期“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從改革開放新時期“殺出一條血路來”到新時代“白衣執甲抗疫,盡銳出戰扶貧”,無數黨員干部把崗位當作戰位,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鐵人王進喜、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人民的好戰士雷鋒、抗洪英雄李向群、抗疫勇士張輝等等,都是忠于職守的楷模。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先輩們的奉獻精神,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在成就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中成就自我。
第三,盡心竭力為民服務。百年黨史,是一部踐行初心使命的歷史,是一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也是一部為人民群眾解難題、辦實事的歷史。作為黨史工作者,我們雖然沒有直接與群眾打交道,但我們必須站穩人民立場,編好史修好書為老百姓提供精神食糧,圍繞中心工作服好務,為建設現代化新湖南提供歷史支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新時代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作為,主動擔當,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