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委黨史研究室開展“六個一”活動助推黨史惠民走深走實
湘潭市委黨史研究室堅持黨史惠民,以“高”的標準、“紅”的資源、“實”的效果,認真開展“六個一”活動,推動“心連心走基層,面對面解難題”活動走深走實,進一步滿足黨員群眾對文化的需求。
開展一次高規格學術研討活動。今年是我黨早期重要領導人羅亦農同志誕辰120周年。我們向市委常委會作專題匯報,多次向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省委黨史研究院請示,5月18日,由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組織、宣傳等部門共同承辦的“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羅亦農生平思想與革命精神學術研討會”在湘潭縣召開。市委書記劉志仁出席會議,并做重要講話,他在會上要求全市黨員干部,要像羅亦農同志一樣,時刻保持情系人民、為民服務的赤子情懷,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我們通過召開學術研討會,促成了羅亦農生平思想研究的“九個一”:編寫了一本論文集,征集一本詩文集,新建了一個生平業績陳列展,拉通了一條羅亦農大道,擴建了一個故居遺址廣場,開展了一系列《人民日報》至省、市各級的宣傳報道,譜寫了一首歌《我心中的星》,挖掘了一系列羅亦農的微故事,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滿足人民群眾對紅色文化的需求,厚植家鄉情懷。
撰寫一篇高質量調研報告。為深刻緬懷毛澤東同志的偉大品格和高尚風范,回顧他在家鄉求學探索及領導革命、建設所留下的光輝足跡,在即將迎來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之際,我們組織開展毛澤東1910年—1927年革命足跡研究,收集整理史料16萬字,撰寫專題調研報告1.3萬字,即將提交市委領導決策參考,該課題列入湘潭市2022年度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
編纂一部省定特色志。《韶山灌區志》是湖南省首次組織修纂的10部特色志之一,即將于今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韶山灌區是湘中地區最大的水利工程,是時代的創舉、不朽的精神豐碑,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縮影。為讓更多社會大眾了解、熟悉韶山灌區以及韶山灌區所體現的時代精神,我們積極推進《韶山灌區志》編修,目前形成驗收稿50余萬字,該志是湖南第一部反映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的志書,也是湘潭市第一部省定特色志。
贈送一批史志書籍。為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發揮黨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功能,持續性做好史志“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軍營、進農村、進社區”工作。我單位到圖書館、路口社區、東郊鄉石竹村等開展史志“六進”贈書活動,贈送《湘潭市志》《湘潭年鑒》《回憶與研究》《鄉鎮簡志》等圖書710余冊,進一步豐富基層黨史方志圖書品種,提高黨史方志圖書服務社會功能。
開展一批紅色故事宣講。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我們依托湘潭黨史館,成立紅色故事宣講團,在做好館內為群眾講解的同時,采取走出去的方式,進街道、進社區、進學校。探索沉浸式情景黨課,制作精品黨課11堂,以講解員自編自導自演的形式,使觀眾身臨歷史現場。通過沉浸式黨課的開發和探索,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人物事件,將黨史故事講好、講活。
辦理一批民生實事項目。通過前期調研,建立實事清單動態臺賬,做到實事項目做“加法”,問題清單做“減法”,取得成效。購買米油物資,慰問鄉村振興聯系點石竹村部分脫貧戶;多方聯系,為一村民辦理殘疾證,為其爭取政策支持;向聯點共建路口社區撥付5000元經費,為解決群眾反映的社區住宅區經常性下水道堵塞等問題,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同時,在走訪過程中,如發現群眾反映新的困難,及時回來研究,并納入到實事項目動態清單。
(湘潭市委黨史研究室綜合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