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榮在湘潭調研黨史工作
5月18日,省委黨史研究院院長胡振榮在湘潭調研基層黨史工作,重點了解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
胡振榮一行先后到湘潭縣羅亦農故居紀念碑廣場,雨湖區南樓、三義井、毛福昌號、和化壇、寬裕糧行、秋瑾故居等地調研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利用工作。每到一處,他都認真聽取情況介紹,詳細了解湘潭紅色革命文化資源挖掘、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等情況,并分別與各縣(區)委分管黨史工作的負責人交換意見。
湘潭境內革命遺址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革命遺址遺跡105處,其中重要黨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14個,重要黨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24個,革命領導人(重要人物)故居33個,烈士墓15個,紀念設施19個。一直以來,湘潭市十分重視對革命遺址遺跡的保護利用,并取得成效。一是開展資政課題調研。開展革命遺址專題調研,向市委提交調研報告,得到市委主要領導的肯定。二是建立革命遺址保護利用長效機制。出臺《湘潭市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條例》,這是湘潭獲得立法權之后制定的第二部地方性法規,為革命遺址的保護提供法律依據。三是開展革命遺址豎標立識。為弘揚紅色基因,精準分類施策,開展革命遺址樹標立識20處,講好遺址背后的紅色故事。四是編寫專題書籍。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和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教育,選取了湘潭革命先烈典型事跡和重大事件,編印主題教育輔導讀本《不能忘卻的足跡》《致敬百年》,贈閱至全市所有基層黨組織。
胡振榮充分肯定了湘潭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利用工作,要求各級黨史部門要深學深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指示精神,發揮職能作用,積極主動作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革命遺跡成為學習黨史的“活教材”,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他強調要切實增強對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重要性的認識,加大保護力度;要深入挖掘革命遺址遺跡承載的歷史事實和紅色文化內涵,做好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要切實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努力推動紅色資源成為“紅色財富”;要深入淺出講好紅色故事,讓每處紅色印跡都成為鮮活生動的黨史課堂。
院綜合部、湘潭市黨史部門及區委負責人等一同參與調研。
(院綜合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