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區召開常德細菌戰石公橋受害史料收集座談會
10月15日上午,鼎城區委黨史研究室組織湖南文理學院教授陳致遠、朱清如、梁頌成等人,前往石公橋鎮調研考察常德細菌戰受害情況,并召開常德細菌戰石公橋受害史料收集座談會。會議由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曾世平主持,石公橋鎮黨委書記麻建勝、鎮老干支部書記賀介明等參加座談及調研活動。
抗戰時期,日軍第731細菌部隊于1940、1941、1942年連續在中國浙江、湖南常德和浙贛地區進行三次大規模細菌戰,造成至少超過3萬人死亡。1941年,日軍發動的常德細菌戰是這“三大細菌戰”中極為罪惡昭彰的一次,給常德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當年侵華日軍播撒的鼠疫細菌,從常德縣城蔓延到鄉村。從1942年10月至1943年底,先后有石公橋、鎮德橋、周家店、韓公渡、大龍站、雙橋坪等鄉鎮爆發鼠疫,其中,石公橋是鼠疫爆發的“重災區”。
座談會上,麻建勝首先介紹了常德細菌戰石公橋受害歷史事件相關情況,闡述了此次史料的收集目的意義,他表示,石公橋鎮黨委、政府為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警醒后人不忘國恥,擬依托當地史料資源,打造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并就下步工作進行初步籌劃:一是全面收集整理史料資源,進一步豐富、完善石公橋遇難同胞相關資料;二是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依托細菌戰研究專家搞好紀念設施的論證及選址工作;三是積極謀劃與籌建“常德細菌戰石公橋受害地紀念館”,供后人緬懷參觀。
陳致遠指出,常德細菌戰石公橋受害遺址在全國鄉鎮一級最具典型代表,理由有三:一是受害者多,有名有姓的死難者115人,涉及77個家庭;二是受害歷史檔案最確鑿,史料最豐富,如防疫檔案、伯力審判檔案、受害者相關調查等材料保存較為完整;三是日本學者曾派調查團到石公橋調查日軍細菌戰受害情況,雙方至今保持交流,且日本東京地方法院已承認侵華日軍在石公橋等地實施了細菌戰,具有國際影響,受到國際視線關注。因此,石公橋鎮很有必要建立一處紀念場館。
曾世平提出,侵華日軍在常德實施的細菌戰,使常德老百姓遭受了巨大的傷害,給常德人民造成了持久的創傷,可謂慘無人道,喪盡天良。石公橋鎮作為鄉鎮一級細菌戰受害遺址,史料翔實,基礎扎實,籌建細菌戰受害地紀念館,是一件具有開創意義的好事,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與價值,區委黨史研究室將予以大力支持,希望與會專家積極幫助石公橋鎮開展史料收集、調研論證、規劃籌建等工作。
隨后,與會人員對“常德細菌戰石公橋受害地紀念館”的選址方案進行了實地踏勘,并向石公橋鎮黨委、政府提出了參考意見與建議,為推動常德細菌戰紀念展館的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鼎城區委黨史研究室牟志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