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知應會(56-60)
56、中國第一臺干線電力機車成功下線
1958年12月28日,株洲機車廠與湘潭電機廠聯合研制的中國第一臺干線電力機車成功下線。之后,“中國第一臺交流傳動電力機車”“世界功率最大的電力機車”“中國首臺子彈頭高速動力機車”、全球首個軌道交通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等多個中國機車、世界機車“第一”在株機誕生。目前,中車株機電力機車已成為中國裝備走向世界舞臺的“國家名片”。
57、大慶油田開發(fā)
1960年2月,黨中央果斷作出石油大會戰(zhàn)的決定。3萬退伍軍人與石油管理局和全國30余個石油廠礦、院校抽調的幾十支鉆井隊、幾千名科技人員、上萬名工人和7萬噸器材、設備參加了會戰(zhàn)。至1963年12月,探明和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石油基地——大慶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后的帽子。大慶油田開發(fā),為我國經濟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以王進喜為代表的“鐵人精神”成為中國人民戰(zhàn)勝困難的寶貴精神財富。
58、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
1962年10月,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對不斷入侵的印軍進行自衛(wèi)反擊,在西線一舉掃除了印軍在中國境內建立的全部據點,在東段控制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大片土地。11月21日,中國政府聲明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后撤。中國軍隊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公里以北地區(qū)。之后,中國政府向印度政府交還了大批戰(zhàn)繳物資,釋放了全部戰(zhàn)俘。該戰(zhàn)不僅贏得了中印邊境的穩(wěn)定,也有力震懾了臺灣國民黨軍隊。
59、三線建設
1964年夏,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從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戰(zhàn)略布局考慮,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提出了三線建設問題。一線指東北沿海各省市,二線指一、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區(qū),三線指云、貴、川、陜、甘、寧、青、晉、豫、鄂、湘等11個省區(qū)。至20世紀70年代,三線建設在鐵路、煤礦、水電、鋼鐵、汽車制造、油田開發(fā)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湖南的湘西州和懷化、邵陽、婁底、張家界、常德、益陽6市的43個縣市區(qū)、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0%被納入三線建設范圍,使湖南成為國家國防軍工基地之一,增強了湖南工業(yè)的整體實力,對湖南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了積極作用。80年代起,國家對“三線”建設實施全面調整與改造。三線建設是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步驟,對提高國防能力,改善國民經濟布局,推進中西部落后地區(qū)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60、中法建交
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政府發(fā)表聯合公報,決定建立外交關系。中法兩國克服意識形態(tài)、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和發(fā)展兩國關系,使中法關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中國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楷模。中法建交,是中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打開外交局面的重大成果。法國是第一個同新中國正式建交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最早同中國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和開展戰(zhàn)略對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