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知應會(41-45)
41、中原突圍
1946 年 6 月26日,國民黨軍悍然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圍攻鄂豫邊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挑起全國內戰,第二次國共合作宣告破裂。中原軍區主力在司令員李先念、政委鄭位三、副司令王震等率領下,分兩路突圍。至8月底,勝利完成戰略轉移任務,相繼建立鄂豫陜、鄂西北兩塊革命根據地。中原突圍,粉碎了國民黨消滅中原軍區部隊的企圖,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
42、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1948年秋,中共中央從全國整個戰局出發,決定組織戰略決戰。9月12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在林彪、羅榮桓指揮下,發動了遼沈戰役,殲敵47.2萬余人,解放了東北全境。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指揮下,發動了淮海戰役,殲敵55.5萬余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為渡江作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等在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指揮下,發動了平津戰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北平和平解放,使東北、華北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三大戰役的勝利,基本上摧毀了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43、渡江戰役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月20日至6月2日,第二、第三野戰軍在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配合下,得到江北人民的支援和江南游擊隊的策應,發動了渡江戰役,共殲敵43萬人,占領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解放了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及江南廣大地區,為解放華東全境及華南、西南地區創造了有利條件。
44、湖南和平解放
1949年 8月4日,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與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領銜發布起義通電,宣布接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提出的《國內和平協議》,正式脫離國民黨政府,屬部13萬人休兵罷戰。8月5日,人民解放軍進駐長沙城,湖南和平解放。湖南和平解放,是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統一戰線重要法寶作用、用不流血方式解決局部問題的成功范例,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殘余勢力,進一步瓦解了國民黨陣營,加速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滅亡,加速了大西南、大西北的解放;湖南和平解放,避免了戰爭的破壞和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也有利于解放后湖南的經濟建設。
4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布就職。下午3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在首都北京隆重舉行,史稱“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劉少奇、秘書長林伯渠,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羅榮桓等湘籍共產黨人出席了開國大典。軍樂團高奏《義勇軍進行曲》,廣場中央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接著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1日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紀元,揭開了黨的歷史新的篇章,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