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知應會(31-35)
31、盧溝橋事變與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借口“軍事演習”挑釁中國駐軍,并以1名士兵失蹤為由,強行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后向中國軍隊發動攻擊,并炮轟宛平城。中國駐軍奮起抵抗。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盧溝橋事變后,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作出了積極反應。8月中旬蔣介石被迫同意將在陜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10月間,又將在南方13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32、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
陜甘寧邊區是1937年至1949年之間,在中華民國領土范圍內的一個行政區域,包括陜西北部、甘肅東部和寧夏的部分區域。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落腳陜北后,陜北成為革命的中心根據地。1937年9月6日,中共中央將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正式改稱陜甘寧邊區政府(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改稱陜甘寧特區政府),林伯渠任主席。邊區首府為延安,轄23個縣,面積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50萬。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33次會議,通過決議備案認可。陜甘寧邊區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抗戰的中心,是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的指揮中樞所在地和總后方,是一個政治上進步、經濟上發展的全國模范抗日根據地,為奪取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33、紅軍改編
1937年8月,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一一五、第一二〇、第一二九師,全軍約4.6萬人。9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八路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0月12日,分布在湘、贛、閩等南方8省的紅軍游擊隊(除廣東瓊崖紅軍游擊隊外),集中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下轄四個支隊,一個特務營,全軍共1.03萬余人。
34、平型關戰斗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在平型關小寨村至老爺廟公路附近,伏擊日軍第五師團輜重聯隊和第二十一旅團一部,殲敵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繳獲一批輜重和武器。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仗,打破了侵華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35、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軍占領南京。在日本華中方面軍松井石根、谷壽夫等人慫恿指揮下,日軍在南京地區燒殺淫掠持續6周之久。中國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體槍殺、焚燒、活埋以及用其他方法處死者,達30萬人以上。南京大屠殺鐵證如山,是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人類歷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頁。2014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