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知應會(1-10)
一、重大事件
1、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得知中國提出廢除外國在華勢力范圍等合理要求被巴黎和會拒絕,北京大學等13所大中專學校的3000余名學生齊集天安門前舉行示威,沿途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還我青島”等口號,遭到北洋政府軍警鎮壓,激起全國各階層人民公憤。這場愛國運動迅速擴展到全國20多個省區、100多個城市,形成罷工、罷課、罷市的“三罷”高潮,迫使北洋政府罷免3名親日派官僚,放棄簽約。因事件發生在5月4日,史稱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標志著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2、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召開。國內各地和旅日黨組織共派出13名代表與會,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因敵探中途打擾,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一艘游船上舉行。會議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毛澤東、何叔衡代表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參會。中國共產黨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里程碑,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3、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把領導工人運動作為主要工作。1922年9月初,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書記毛澤東第3次到安源指導開展工人運動。9月14日至18日,在李立三、劉少奇直接指揮下,安源路礦17000名工人舉行罷工,提出要求保障工人政治權利、改良工人待遇等17項條件。在工人英勇斗爭和社會各界的聲援下,路礦當局被迫答應工人所提的大部分條件。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并取得完全勝利的罷工斗爭,是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的一次壯舉。
4、水口山鉛鋅礦工人大罷工
在毛澤東和中共湘區委的指導下,1922年12月5日,在共產黨員蔣先云等直接領導下,常寧水口山鉛鋅礦工人舉行大罷工,向礦局提出承認工人俱樂部有代表工人之權、增加工資等18項條件。經過23天的斗爭,迫使礦局答應工人提出的全部條件。罷工勝利后,劉東軒、宋喬生等10人加入了共產黨,耿飚等青年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時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鄧中夏曾評論:“水口山鉛鋅礦罷工,其雄壯不亞于安源。”水口山工人運動,作為全國工農聯盟的典范,沉重打擊了湖南的反動勢力,水口山工人武裝力量最終奔赴井岡山,參與了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開辟與探索。
5、第一次國共合作
黨的三大決定采取黨內合作形式實現國共合作后,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決定改組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事實上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這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在毛澤東和中共湘區委的幫助下,國民黨開始重建湖南地方組織。次年5月,以國民黨湖南省黨部正式成立為標志,國共第一次合作新局面在湖南實現。國共合作極大地發展了國民黨組織,掀起了全國性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浪潮,取得了北伐和兩次東征等軍事斗爭的勝利,開創了中國革命新局面。
6、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正式名稱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校址在黃埔,通稱黃埔軍校。它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正式議決創辦陸軍軍官學校。6月16日正式成立,孫中山親自兼任軍校總理,委任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在黃埔軍校的創辦、招生和教學過程中,湖南共產黨人態度積極、措施得力、參與人數眾多、做出貢獻極大,毛澤東還主持了黃埔軍校在上海組織的秘密招生考試。黃埔軍校1930年9月停辦,歷時6年,一共辦了七期,總計8783名學員,其中湘籍學員有3473名,居全國各省第一。黃埔一期畢業生635人中,有湘籍學員182人,其中湘籍共產黨員50多人,占黃埔一期共產黨員的半數以上。湘籍學員中涌現了許多軍事、政治人才,如左權、黃公略、段德昌、陳賡、許光達、陶鑄、蕭克等。黃埔軍校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從事嚴格意義上的軍事活動的開始。
7、五卅運動
1925年5月15日,上海內外棉七廠的日本資本家槍殺率領工人沖進工廠要求復工的工人顧正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學生舉行聲援紗廠工人的街頭宣傳和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國巡捕開槍射擊,打死13人,傷者不計其數。五卅慘案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運動浪潮迅速席卷全國,至9月,各地約有1700萬人直接參與,史稱五卅運動。五卅運動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標志著大革命高潮的到來。
8、省港大罷工
為支援五卅運動,1925年6月23日,回到廣州的香港罷工工人和廣州各界群眾10萬余人舉行大游行。游行隊伍經過沙基時,突然遭到沙面租界英國軍警排槍射擊和英法軍艦炮轟,當場被打死52人,重傷170多人。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廣州革命政府的有力支持下,由蘇兆征擔任委員長的省港罷工委員會卓有成效地領導了封鎖香港、審判工賊等重要政治活動。罷工堅持了16個月,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而且為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為準備和推動北伐戰爭做出了突出貢獻。
9、北伐戰爭
為了打擊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5月20日,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鋒挺進湖南,在攸縣淥田首戰告捷。7月12日,北伐軍占領長沙。北伐軍進入湖南戰場后,湖南工農群眾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支援和配合北伐軍作戰,形成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村大革命高潮。在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組織領導的工農群眾積極支持和配合下,北伐軍英勇作戰,至1927年3月僅10個月時間,便打垮了吳佩孚、孫傳芳兩大軍閥。1927年6月,武漢政府的北伐軍與北方國民軍會師中原,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推進到黃河流域,席卷大半個中國。
10、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
為了回擊黨內外對蓬勃發展的農民運動的責難,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時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的毛澤東,實地考察了湖南湘鄉、湘潭、衡山、醴陵、長沙5縣農民運動,撰寫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熱情歌頌了農民群眾打翻鄉村封建勢力的偉大功績,尖銳地駁斥了責難農民運動的各種謬論,在國內外、黨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直接推動了以湖南為中心的全國農民運動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