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紅色初心 助推文化脫貧

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不忘革命初心,推動黨史惠民,11月16日,長沙市委黨史聯絡組副組長、市委原副巡視員唐得之,長沙市委黨史聯絡組副組長、市委原副秘書長、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毛求,長沙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宋俊湘,副主任蔣志飛、李敏,副調研員廖軍等一行在瀏陽市委辦公室副主任鐘偉明、黨史辦主任羅業永等陪同下,實地考察調研小河鄉革命遺址和紅色文化,并了解當地黨委政府推動農民增收、加快脫貧進程的情況。
小河鄉地處湘贛邊陲,山青水秀,人杰地靈,素有革命老蘇區之稱。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馬列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學說在境內廣泛傳播。以王紹高、王紹坤、王紹蘭等為代表的一批愛國青年,他們胸懷大志,棄筆從戎,相繼參加紅軍游擊隊、共青團組織和地下黨組織,發動組織群眾參加反壓迫、反剝削斗爭,秘密建立農民協會、婦女協會,為開展湘贛地區大規模革命斗爭,建立和鞏固蘇維埃紅色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里很多群眾就參加了革命隊伍,并且有很多人付出寶貴生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小河鄉先后入駐縣蘇維埃與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成為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如今這里保存的蘇維埃政府保衛局、裁判部、造幣廠、印刷廠、修械廠、紅一方面軍后方總醫院、紅五軍隨營學校、列寧圖書館等革命舊址和紅十八軍建軍遺址,是見證紅色小河的革命斗爭載體。小河鄉有記載的革命烈士就達300余名。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小河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斗爭年代,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和考驗。
調研組首先來到小河鄉田心村范家祠堂。范家后裔、小河鄉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范日葵詳細介紹了范家祠堂的紅色歷史。范家祠堂也是紅一方面軍后方總醫院舊址所在地,它是由當地范姓族人始建于光緒年間,坐北朝南,面闊三間,設前后兩棟,磚木結構,為典型的祠宇式建筑。秋收起義后,當時的工農革命軍就開始在范家祠堂設立了醫院,從1927年至1933年持續時間達6年之久。1930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后方總醫院曾設該祠宇內,后又分別于當地的青泥灣、黃家屋場和卜家祠堂內設分院三處。
舊址內外墻上依稀可見當年的紅軍標語,但經過歲月的沖刷,已顯得較為模糊,隱約可見的有“醫治白軍傷病兵”“國民黨是屠殺工農的劊子手”等標語,這是紅一方面軍在瀏陽開展革命活動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1962年,瀏陽縣人民政府將舊址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批準為湖南省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
調研組提出,這些革命遺跡和文物反映了小河鄉輝煌的紅色革命歷史,一定要好好保存和維護,將來長沙建設黨史館,許多文物可以放在黨史館里展出,保管維護條件也將進一步改善。范日葵表示,非常期待得到調研組的支持和幫助,并熱切希望與長沙黨史館有密切合作。
隨后,調研組還參觀了羅漢紀念館、小河鄉紅軍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地,并到小河鄉新河村的韻墨緣畫室考察“農民畫室”的特色扶貧產業。
小河是貧困戶較多的鄉鎮,目前有200戶600多人未脫貧。村民們只要有興趣、有時間,就可以免費學習畫畫,掌握技能之后就業,學成后按月拿工資,在家門口就可增收致富。其中不少村民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小河鄉共有4個村設有畫室,全鄉農民畫師共有100多人,熟練的畫師每天能完成10幅作品,每月的收入少則也有1500元,最高收入可達4000多元。
調研組充分肯定了小河鄉黨委政府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探索建設小河畫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認為這些創新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基層表達。
(吉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