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鑄魂 唱響黨史“好聲音”
孫敏堅 吳義國
“以史鑄魂”系列叢書之一《湘江之問》在第三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教材展示交流活動中獲得創新教材獎,黨史期刊《湘潮》基層走紅,“黨史好聲音”三湘四水播撒正能量……“七一”前夕,記者從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了解到,湖南黨史宣教工作緊緊圍繞“以史鑄魂”這一時代課題,盤活黨史資源,講活身邊的黨史故事,把“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營養劑”和“最好的清醒劑”送給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少年。
“黨史好聲音”回蕩湖湘
“十八屆六中全會主要精神,概括地說就是一個核心一個主題一個決議……”6月13日,由湖南省政府參事、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張志初講授的《怎么看、怎么學、怎么做——淺談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黨課,進駐長沙芙蓉區東岸街道干部培訓“夜課堂”暨“微理論、微宣講”活動現場,該街道400余名黨員干部接受了生動活潑的“紅色洗禮”。 該街道黨工委書記韋進文激動地說,“這次黨課是記憶最深刻、觸動最大的一次”,“是最接地氣最有生命力的‘好聲音’。”
去年以來,黨史宣講員們應邀在省直機關、市州縣學習中心組、企事業單位、部隊、大中專院校等,宣講黨史課近300場,直接受眾5萬余人次。課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黨課“菜單”包括《廉政建設的“三道風景”》《從政治生態演進看政治能力建設》等28道“私房菜”,把黨史知識融入實際工作中,寓教于樂讓人們接受教育和啟迪。
“我們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是因為信仰需要堅守,領航需要目標,生命需要血脈,使命需要擔當……”5月4日,黨史課的觀點出現在周南中學學生吳同競選團支部書記的演講詞中,她說,“我們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擔當起中華復興的重擔。”黨史“好聲音”像和煦的陽光,照進了黨員干部群眾尤其是孩子們的心底,點亮了他們的青春和夢想。
補“鈣”鑄魂扎根基層
“七一”前夕,省委黨史研究室帶著黨史期刊《湘潮》合訂本、《風骨與擔當》等圖書1500冊,走進了駐村扶貧點——麻陽苗族自治縣營盤村,不到一個小時,所有圖書被村民“當糧食帶回家”。
這是省委黨史研究室開展黨史圖書進基層活動以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他們把補“鈣”鑄魂的重點向基層傾斜,讓黨史血脈和根系深扎基層,“以史鑄魂”的種子悄然發芽。
如何才能取得補“鈣”鑄魂實效?2014年初,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文珍到衡陽湘江鄉調研,鄉黨委委員譚江穎向她“吐槽”:黨史讀物不少,但真正接地氣的并不多,尤其能讓人直接從中汲取營養用于指導工作的更少。
基層意見無小事。省委黨史研究室迅速組織專家“問診把脈”,即時啟動黨史通俗讀物下基層工程。這些年,省委黨史研究室相繼推出了《以史鑄魂初論》《精神之鈣》《湘江之問》《鑄魂之鑰》等以史鑄魂系列叢書,成為基層補“鈣”鑄魂的“搶手貨”。 他們還組織各級黨史部門領導和專家,深入基層為黨政干部和群眾補“鈣”鑄“魂”,把黨史研究成果通過開辟論壇、召開“諸葛亮會”、舉辦專題展覽、出版“紅色刊物”等多種形式,傳播到了千家萬戶。
一?;鸱N點亮一片世界。如今,“以史鑄魂”這粒種子在三湘大地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助力全省黨史干部和人民群眾向著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邁進。
回應熱點搶占“高地”
長征是紅軍被迫“逃命”,還是“北上抗日”戰略轉移?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是中流砥柱還是“敲邊鼓” ……一段時間,歷史虛無主義甚囂塵上,打著“解密”“戲說”等幌子,偷梁換柱移花接木,欺騙性地鼓吹西方價值觀,企圖動搖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根基,動搖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面對這些棘手的敏感話題和社會關注,省委黨史研究室是“不問窗外事”“只著圣賢書”,還是轉化研究成果正本清源?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還是“鐵肩擔道義”向歷史虛無主義“亮劍”?“黨史部門在新形勢下,要有擔當有作為,敢于直面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履新不久的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莊超在室務會上的講話擲地有聲,“要從歷史的視角,對社會熱點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解析,搶占輿論高地,更加堅定‘四個自信’。”
省委黨史研究室組織力量通過問卷調查、走訪調研、召開座談會等形式,每年梳理整理10多個社會關注的熱點和敏感問題,用唯物史觀和翔實的史料,雄辯地回應社會關注。近年來,及時推出“以史鑄魂熱點聚焦”等臨展,編撰了《以史鑄魂熱點聚焦》系列圖書,舉辦“紅色湘女更多情”“毛澤東與屈原”“紅軍長征與湖南”等研討會,在《湘潮》、“百年湘潮網”開辟臨時專欄針對熱點答疑解惑。與宣傳部門、網信部門和新聞媒體合作,推出了“老一輩革命家精神風范”“廉政文化建設”“不可替代的湖南抗戰”等系列報道,用正面的聲音有力地抨擊了歷史虛無主義者的荒誕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