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點亮“童心”
“吃著粽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誰?除了屈原,還有偉人毛主席。其實他與屈原是有神交的,他們神交于憂國憂民的情懷,神交于偉大崇高的人格……”端午節期間,長沙市岳麓區第一小學的10歲學生張埜璘以自己的方式,為前來湖南省黨史陳列館參觀的學生們,講解黨史故事,收獲無數點贊:“這是比粽子更香甜的精神大餐”。
從接受“初心”洗禮,到成為“初心”傳播者,一顆顆稚嫩的“童心”在湖南黨史研究室的呵護與歷練下,逐漸成長為紅色黨史故事的“代言人”。
“童心”盼“初心”
“我們什么時候有自己的兒童講解員啊?”
2017年元旦,湖南黨史陳列館留言簿的第一頁第一行,一條署名為“小學四年級學生黃紫橙”的留言,讓省委黨史研究室的黨員干部們觸摸到一顆純真的“童心”:孩子們希望更好地了解黨史,更好地傳承紅色精神。但是,如何讓少兒更好地融入黨史教育?
為此,省委黨史研究室歷時一個月,深入11家學校、社區等單位進行了48次深度調研,梳理出當前紅色資源教育面臨的7個問題,如:黨史故事如何真正走進少兒的心靈?黨史如何與現代教育取得最大公約數?……
“少兒是祖國的未來,今天接受黨史教育,明天也會書寫黨史。”省委黨史研究室調研組提出了引進小志愿者作黨史館講解員的構想:“用少兒的語言解讀黨史,用屬于他們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詮釋黨史,才能真正讓黨史‘活’起來,讓少兒更懂得肩負歷史責任的使命感。”
對此,時任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張志初給予“點贊”:運用紅色資源對少兒進行黨史國史教育,是用純粹的“初心”之光來點亮純真的“童心”,讓他們在接受“初心”培育的同時,與“童心”產生共鳴,將其培養成為忠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參天大樹”,打造成為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民族脊梁”。
“匠心”鑄“童心”
2017年初,省委黨史研究室決定,打造一支由少兒志愿者組成的黨史宣傳骨干。
2月份組織招募培訓,3月份起開始志愿服務,每周末舉行。湖南黨史陳列館根據小志愿者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將他們劃分為講解組、文藝組和禮儀組,由專家授課、講解員對小小志愿者實行一對一的指導,主要從待人禮儀、經典黨史故事、文物知識、語言表達能力、講解技巧以及形體儀態等方面進行培訓,著重培養孩子的黨史認知,在孩子心底播種下愛國愛黨的種子,同時提高孩子的社會服務意識和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年齡最小的七歲孩子王安冉已經6次為同齡學生講述夏明翰壯烈犧牲的故事了。每次義務講解,她是最積極的,從不缺席。剛開始時,王安冉緊張得聲音顫抖,對口指導的講解員李霞總會及時為她“解圍”,耐心地鼓勵,慢慢地王安冉講解越來越自信。如今,她不但在志愿服務中表現出色,在學校的很多活動中,還成為了“金牌小主持”“升旗手”。
“我們將每年培養20到30名新的志愿者,讓他們成為紅色故事的播種機……”湖南黨史陳列館宣教部長陳艷介紹說,屆時還將從部分市州選拔一部分小志愿者進行培訓,讓紅色故事傳遍三湘四水。
“童心”映“初心”
“我能背12首毛主席的詩詞,能講5個黨史故事,還代表小志愿者受邀參加全省關心下一代工作會議并給叔叔阿姨講了黨史故事”。“六一”前夕,在學校的表彰會上,張埜璘滿臉自豪地說起做志愿服務以來的種種收獲,吸引了不少同學羨慕的眼光。
像張埜璘一樣,首批領到湖南黨史陳列館頒發的“小小志愿者”的22名孩子,在講解、禮儀等考核中“成功晉級”,成為黨史故事“新聲代”。據湖南黨史陳列館館長朱習文介紹,“他們已經能單獨講解一個方面的黨史故事,將分期分批為游客們服務。”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湖南黨史陳列館,游客們經常會欣賞到講解員姊妹花的精彩講解,她們是來自長沙博才咸嘉小學的雙胞胎姐姐劉一晨、妹妹劉一曦。姐妹倆的父親是深圳人,祖籍湖北,定居長沙3年,“了解湖南就從熟悉湖南紅色歷史開始”。姊妹倆不僅會背誦詩詞和學唱紅歌,而且還自編了《瀏陽河》等2個舞蹈,適時為游客表演。她們稚嫩甚至有些跑調的歌聲,透著一顆飽滿深情的純真童心,簡單甚至不著調的舞蹈,彰顯著她們對紅色黨史的執著和熱愛,讓游客情不自禁地跟著歌舞。
“我們將支持和鼓勵百名小志愿者深入黨政機關、學校、社區等地,義務講解黨史,”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莊超介紹說,“要把他們培養成為湖南黨史宣教骨干,在三湘大地打造一道黨史宣傳的亮麗風景線。”
(通訊員 吳義國 湖南日報記者 孫敏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