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風是一劑良方
省紀委和省委黨史研究室共同研究,悉心收集,傾力編著的《家規·家訓·家風——湖南故事》出版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家風,是個性鮮明、老幼皆守的家庭道德風貌,是承傳綿久、代代不絕的家族流風余韻。一種好的家風,既是所有家庭成員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也是家族興旺發達的力量源泉,更是浸潤民風、學風,乃至影響黨風、政風的一劑良方。
好家風是防腐劑,能夠固牢定力之基。家風,是無言的教育,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每個人包括黨員干部,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好家風的熏陶,能夠強化嚴以修身、嚴以律己的內心自覺和定力操守,能夠構造永葆本色、不思貪腐的心靈美景。
毛岸英從蘇聯回國后,父親毛澤東把他送到了陜北農民家里種地,要求他“在中國的勞動大學里”繼續學習;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毛澤東又帶頭把他送上戰場。當岸英犧牲的噩耗傳來,毛澤東強忍著內心的悲痛,自言自語道:“誰叫岸英是我毛澤東的兒子呢……”人民領袖的好家風,直接影響黨風、軍風和民風,執政者的定力之基才得以不斷鞏固、夯實,社會主義事業才得以走上穩定發展的康莊大道。
好家風是營養液,能夠澆灌道德之樹。好家風像陣陣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滋養著心靈,陶冶著情操,澆灌出參天的道德之樹。在書中收錄的家風故事中,我們可以觸摸到故事主人公道德至上、公而忘私、剛直挺拔的風骨。
胡耀邦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要特殊化,走后門,沒有!要馬列,要真理,有!”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沒有留給子女多少有形的財產,可他的忠誠、干凈、擔當,給世人留下了無限的思念和崇敬。
左宗棠任高官20余年,經手的西征軍餉幾千萬兩以上,可他不貪不占,連按官場慣例享受的補貼也一概不受。清政府每年撥給他的養廉銀子有近3萬兩,可他僅每年給家中白銀200兩,余錢都用在扶貧救災和修城墻,辦書局、書院,資助西征軍糧餉等公益事業上。好家風就是這樣熏陶官德的。
好家風是教科書,能夠淳化社會之風。好家風的內容和形式雖然各不相同,有的“修身齊家”,有的“耕讀傳家”,有的“書香治家”,有的“勤儉持家”等等,其實質都是教育同輩和后人崇德明理、好學向上、和睦友善、勤勉務實。好的家風是一本教科書,能夠塑造精神支柱、傳導主流價值,淳化社會之風,促進社風民風形成“最大公約數”。
通道縣恭城書院前廳廊柱的最醒目位置,有一副不甚工整的對聯:上聯是“小學畢業的一定要升中學,中學畢業的一定要上大學”,下聯是“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學,家境貧困的也要想方法升學”。這一勸學的“大白話”,正是鼓勵人們積極進步、求知求學的優良家風的表達。
家風建設,絕不是私事、小事,而是關乎黨風政風民風的大事、要事。擦亮這道美景,講好“家規、家訓、家風”的湖南故事,有助于達到黨風廉、政風清、學風正、民風淳的美好境界。
不容置疑,好的家風是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