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抗日英烈·李 頤
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第六軍預備第二師第五團上校團長,1944年9月13日于云南騰沖龍王廟東側陣亡
李頤(?一1944〕,湖南醴陵縣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美國駐印度軍官戰術學校中級軍官班畢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1942年春,中國政府應英國的請求,派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各部先后入緬,協同英軍作戰。4月29日,日軍由仰光北上,占領臘戍后,繼續沿滇緬公路向中國邊境急進,占領了怒江以西地區,包括騰沖、龍陵等縣城。中日雙方以怒江為界對峙。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的出征因英軍未能配合作戰而失敗。中國遠征軍因后路被切斷,只好經荒無人煙的野人山,大部退回云南,小部退入印度,全軍損失3/5 。
1943年初中國政府重組遠征軍,成立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和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分左右兩翼沿怒江布防,阻止日軍渡江。李頤任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第六軍預備第二師(師長顧葆裕,預二師前任師長為陳明仁。預二師是一支作風過硬、能打硬仗的部隊,多次受到軍事委員會和蔣介石的表揚)第五團上校團長,率部在滇西漕澗、騰沖北部地區開展游擊戰爭。
1944年5月,滇西遠征軍為策應駐印遠征軍在緬北密支那對日作戰,發動了騰(沖)龍(陵)戰役。日軍在騰沖建立堅固的防御工事,東至怒江峽谷的惠人橋,都屬于日軍在怒江東岸后退配備防御的重要據點。日軍憑借騰沖城堡的險要和松山要塞,封閉了滇緬公路保(山)騰(沖)驛路進出緬北的交通。此處日軍守備兵力為第三十八團,總兵力約6000余人。
李頤所在的預備第二師被編為右翼軍,以攻占騰沖為戰斗目 標。5月11日,預備第二師全部渡過怒江。6月初,接替橋頭、馬面關的防務。6月9日,橋頭、馬面關被日軍奪回。16日,李頤在友軍的配合下,再克橋頭、馬面關,并先后攻占明關、固東街。下旬,李頤率部進抵騰沖城郊西北地區。
騰沖日軍在來鳳山、飛鳳山和城東高地構筑堅固工事。這些據點設置多層鐵絲網,居高臨下,以火力壓制我軍進攻。其主力利用堅固的騰沖城墻和華僑修建的堅固屋宇,步步設防。其炮兵則隱蔽布置在城內,不時以火力向我軍進行襲擊。
7月初,預備第二師和第一一六師聯合攻打騰沖城垣。李頤 率部隨預備第二師首先攻打制高點來鳳山之敵。由于山高坡陡, 且無隱蔽,接近日軍陣地困難,幾次進攻均未成功。于是要求航 空兵支援,對來鳳山頂敵據點進行掃射投彈,來鳳山遂為我軍占領。
我軍占領來鳳山后,預二師向騰沖城垣西南合圍。李頤部由城西門沖入城內,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以戰車防御炮、火箭筒、火焰噴射器等對守城日軍逐屋爭奪。日軍憑借堅固的工事節節頑抗,以手榴彈、冷槍冷炮向我軍還擊。日軍受武士道的影響,寧死不降。 我軍只有一個個將其擊斃,才能占領一房一屋。戰斗進展緩慢,每日前進多則二三十米,少則五六米。
經過45天的激烈戰斗,李頤所部傷亡慘重。被圍日軍雖然處于糧彈兩缺的情況下,但仍然憑借城垣及街巷工事據點負隅頑抗。 9月13日,預二師攻克龍王廟。李頤在龍王廟東側民房指揮戰斗中,不幸被日軍冷槍擊中,以身殉國。14日,我軍采用地道戰方才攻下騰沖日軍最后一個據點,全殲守敵,取得滇西反攻戰役的第一個勝利。
李根源做詩紀念李頤:"殺聲震地城東門,李頤將軍殲寇兇。一戰功成死何恨,英靈常慰護騰沖。"1944年11月29日,國民政府追 贈李頤為陸軍少將。
(鐘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