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抗日英烈·劉桂云
晉察翼邊區第二分區第十九團團長,1943年10月12日于山西盂縣炭窯巖陣亡
劉桂云(1911—1943),乳名鐵腦,湖南茶陵縣沭江鄉諸目村人。1926年參加工農運動。1929年洣江鄉建立蘇維埃政府后,他先后參加少先隊、鄉赤衛隊,在東南村、堯水、上山田、下山田等地從事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同年加人中國共產黨。1930年,被選送到湘贛紅軍獨立第三師當戰士,在反"圍剿"戰斗中以勇敢善戰著稱,被派往湘贛省紅軍學校學習,結業后被調到紅十七師第四十九團,相繼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1934年秋,隨紅六軍團轉戰湘黔邊區,參加開創湘鄂川齡革命根據地的戰斗。1935年11月,隨部參加長征,于次年秋勝利到達陜北。
1937年秋,劉桂云隨八路軍第三五九旅東渡黃河,到達冀西的平山縣,任當地抗日武裝組建的平山團第一營營長,積極從事抗日活動。1938年5月,劉桂云調任抗日游擊第八大隊第一營營長,駐守河北靈壽地區,曾率部多次同企圖占領靈壽縣城的日軍在同下、木佛展幵激戰,重創日軍。10月,升任第八大隊大隊長。1939年3月,原來的第七、第八、第九三個大隊合編為晉察冀第四分區第五團,劉桂云調任第五團副團長,多次率團在晉察冀邊區給日寇和頑軍以打擊,如在小覺鎮東的一次伏擊戰中,殲滅來犯之敵200余人,有效地保證了群眾麥收。8月,劉桂云率團在滹沱河南岸平山縣打伏擊,一次將日軍護送東京慰問團及運輸物資的板治大庫中隊的4 輛卡車和28輛馬車全部截住,消滅日軍150多人,繳獲大批物資。9月,在河北靈壽縣陳莊戰役中,指揮所部機槍手擊斃口軍第八混成旅團旅團長水原義重少將。1940年3月,在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朱懷冰部的作戰中,劉桂云率部殲滅其一個團,獲上級表揚。1941年因戰功顯著,調任八路軍晉察冀邊區第二分區第十九團團長。
1942年9月,劉桂云按照上級指示,帶領第十九團深入山西盂(縣)壽(縣)地區,開辟敵后抗口根據地。盂壽地區是晉察冀邊區連接晉西北、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的交通樞紐。日寇侵占這一地區后,到處構筑碉堡、封鎖溝渠,制造"無人區"。他率團到這里后,依靠群眾,機智巧妙地打擊敵人,連續9次擊潰日軍的進犯,粉碎了日軍企圖將八路軍驅逐出盂壽地區的陰謀。12月中旬,劉桂云率團馳援盂縣麻河驛糧站,在盂縣東北的青羊嶺與日軍展幵激戰。他一面率部控制制高點,用火力壓住敵人,一面布置各處兵力,對敵進行三面圍攻。戰斗持續一天,連續打退日軍17次沖鋒,殲敵200余人。
1943年初,劉桂云率部在盂縣四塄山解救了被日軍抓去的群眾,奪回被搶的財物和羊只,為此當地群眾編了一首贊歌:"勇敢善戰的十九團,和鬼子血戰在四塄山,戰斗打了多半天,消滅鬼子一百三,奪回咱羊群一千三……"10月1日,第十九團獲悉西煙據點日軍要護送一批人員去盂縣縣城,劉桂云不顧身患重病,躺在擔架上指揮了在黑石窯的伏擊戰。整個戰斗只用了40分鐘,全殲日軍和部分偽軍,繳獲重機槍1挺、步槍數十支、子彈2萬余發。他和第十九團受到聶榮臻司令員的嘉獎,這次戰斗被晉察冀軍區作為模范戰例通報表揚。10月11日夜,劉桂云帶領第十九團第四連與偵察連的一個排來到炭窯巖(山西盂縣境內),因部隊疲勞,便在此宿營,不料因叛徒告密,當晚即被日軍包圍。12日拂曉,炭窯巖四處響起槍聲,劉桂云立即指揮部隊向后山突圍,搶奪制髙點。當他沖上山時,不幸遭到日軍機槍掃射,連中數彈,不幸陣亡,時年32歲。
劉桂云犧牲后,日軍到處搜尋他的尸體,但其遺體被群眾秘密保存了起來。1944年底,盂縣、陽曲兩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盂縣獨頭村后山上,為他修墓立碑,碑刻"悼光榮犧牲的劉桂云團長"。
1953年,人民政府將劉桂云的遺體遷葬于石家莊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胡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