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抗日英烈·李必蕃

第三十二軍第二十三師師長,1938年5月14日于山東菏澤城郊殉國
李必蕃(1892-1938),字子琪,湖南嘉禾縣城關鎮(zhèn)人。幼年入塾讀書,刻苦用功,又愛書畫。十五歲入長沙陸軍小學,后入武昌陸軍中學。1911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工兵科。畢業(yè)后奉命到湖南各地見習,受到沅江駐軍朱澤黃旅長的器重,留在朱旅任團副兩年,后調戴斗垣部任參謀主任。
1926年夏,李必蕃應同鄉(xiāng)同學李云杰(唐生智第八軍第三師第十六團團長)的邀請,前往其部任營長,隨即投入北伐,轉戰(zhàn)湘鄂等地。8月下旬,李云杰部奉命協(xié)同第四軍攻打汀泗橋。后又與孫傳芳部戰(zhàn)于蘄水、廣濟,李云杰以功升任第八軍第九旅旅長。李必蕃因功晉升為團長。1927年5月,夏斗寅率部在武昌附近造反,旋退鄂西仙桃。李必蕃率部在仙桃鎮(zhèn)與川軍楊森及叛軍夏斗寅部激戰(zhàn)數(shù)晝夜,為保衛(wèi)武漢國民政府的安全貢獻了力量。此后他又隨唐生智東征討蔣,抵達安徽。10月19日,桂系控制的南京國民政府宣布討唐,以李宗仁為總指揮。唐生智潰敗,遂于11月11日通電下野,乘日艦亡命日本。1928年2月,桂系收編第八軍后,將李云杰部編入陳嘉祐第十四軍。北伐結束后,國民黨以理財整軍名義對各實力派所屬軍隊進行編遣,陳嘉祐第十四軍與第二十三軍合編為第二十三師。其間,李必蕃鑒于國民黨內部的明爭暗斗,曾一度解甲歸田。后經(jīng)李云杰再三勸促,才繼續(xù)出任原職。
1929年秋,李必蕃率部參加中原大戰(zhàn),為蔣介石出力。1930年春,升任第二十三師第六十七旅旅長,率部移駐隴海。1931年6月,隨部赴江西參加對紅軍的“圍剿”,歷時三年。同月,第二十三師等編成第二十七軍,李云杰任軍長兼任第二十三師師長,李必蕃升任第二十三師代理師長。1934年秋,他又隨部由贛入湘,對長征紅軍進行前堵后追。1935年12月,李云杰病逝。1936年1月,李必蕃繼任第二十三師師長,率部轉至河南休整。12月西安事變后,開赴陜西駐防。
1937年7月,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李必蕃率領第二十三師萬余官兵出潼關開赴山東,奉令固守山東德州。9月上旬,日軍磯谷廉介第十師團及中島今朝吾第十六師團主力向河北滄縣一帶的中國守軍發(fā)起強攻。由于津浦與平漢兩路交通不便,津浦路北段(原屬第一戰(zhàn)區(qū))改隸第六戰(zhàn)區(qū)。第二十三師隸第六戰(zhàn)區(qū),參加河北滄州會戰(zhàn),阻擊沿津浦路進犯的日軍,殲敵2000多名。后率部轉戰(zhàn)津浦、平漢、隴海各線,阻擊日軍進窺中原。因第二十三師戰(zhàn)績卓越,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程潛特發(fā)優(yōu)厚獎金以資鼓勵。李必蕃與官兵商議,將這筆獎金全部捐給《大公報》作抗日宣傳的費用。
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后,即決定完成對長江以北各戰(zhàn)略要地的占領。12月下旬,日軍分由津浦鐵路南北夾擊,會攻徐州,徐州會戰(zhàn)拉開帷幕。日軍磯谷第十師團連占濟南、泰安、兗州、濟寧、鄒縣及其附近地區(qū)。1938年1月,山東日軍分三路南侵,其右翼由濟寧窺商丘、柳河,企圖切斷隴海路。2月,李必蕃率部移師魯西南,隸第一戰(zhàn)區(qū)第二十集團軍第三十二軍,在鄆城、菏澤一帶修筑工事。他以第六十八旅防守鄆城,第六十七旅防守菏澤,師部則駐菏澤、鄆城之間的皇姑廟,全師負責黃河沿線長達120里的防守任務。
5月9日,日軍第十六師團千余人由濟寧西進,向金鄉(xiāng)、魚臺、鄆城等縣移動,黃河南岸防線側翼受到威脅。李必蕃指揮所部英勇抵抗,與敵人血戰(zhàn)兩晝夜。因駐守鄆城之第六十八旅旅長李岳霖畏敵,僅團長劉冠雄率部作戰(zhàn),致鄆城于11日被日軍占領。李必蕃即令第六十八旅反攻,誓死奪回鄆城,因眾寡懸殊,未能成功。他于是將第六十七、第六十八兩旅分置菏澤左右兩側,死守待援。13曰凌晨,日軍以強大兵力和猛烈炮火向菏澤發(fā)起強攻。日軍第十四師團于濮縣強渡黃河,攻陷菏澤西北的董口,企圖一舉突破菏澤正面防 線。李必蕃于菏澤城北7里大丁莊設防抗擊。經(jīng)一晝夜激戰(zhàn),大丁莊失守,李率部退守菏澤。
14日,李必蕃率部在菏澤城郊與日軍展開肉搏,雙方傷亡慘重,最后,日軍沖入城內。這時,李必蕃只剩下一個連的兵力,但仍奮力拼殺。師參謀長黃啟東跳樓捐軀。李必蕃和身邊的一個副官殺出一條血路,乘煙霧沖出重圍,傍晚時分抵達菏澤西南十多里的曲興集。時傷勢轉重,李必蕃悲憤交集,決心以一死來激勵抗日戰(zhàn)士繼續(xù)英勇殺敵,遂取出軍用地圖,在空白處揮筆寫下了震人肺腑的二十一字:誤國之罪,一死猶輕;愿我同胞,努力殺賊。李必蕃遺言。隨即自戕身亡,壯烈殉國,時年46歲。
李必蕃殉國后,全國各大報紙均作了報道。1938年5月18日,《大公報》就用頭版頭條刊載:“李故師長必蕃死守菏澤,屢次激戰(zhàn),殲敵頗多。當敵軍沖入城內時,李師長率部往返沖殺,壯烈無比……所部驍勇善戰(zhàn),久著戰(zhàn)功,全為三湘子弟。”國民政府相繼在河南開封,湖北武漢,湖南岳陽、長沙、嘉禾等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不久追贈其為陸軍中將。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代表郭沫若、吳玉章、羅炳輝等參加了在武漢舉行的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在武漢的機關報《新華日報》送了一塊寫著“民族之光”的金字大匾,表達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八路軍對李必蕃師長為國捐軀的崇高敬意。
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認李必蕃為抗日烈士。
2009年9月,李必蕃的名字被刻在湖南烈士公園烈士紀念塔,以供后人祭奠。
(諶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