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抗日英烈·文立正
魯南二地委委員、宣教科長,1945年2月22日于山東臨城縣丁家堂殉國
文立正0911—1945〉,原名立徵,字國遒,曾化名趙密,湖南衡山縣東湖天柱寺村人。其父文九德曾任黃埔軍校第三分校少將步兵總隊長。幼年喪母,從小跟著父親在常德、長沙等地讀書。1932年在長沙岳云中學讀書時,曾邀集好友,在小吳門外壽康里寓所創辦—所半日制學校,專收窮人子弟,親任教師,并為交不起學費的孩子購買書籍、文具。
1934年7月,文立正岳云中學畢業后,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化學系。1935年11月,日軍侵入華北,他奮而投身抗日救亡的行列,參加一二九運動,和同學們走上街頭,游行示威,高呼"拯救中國"、 "拯救華北"、"拯救人民"的口號,并與軍警展開了英勇的斗爭。且致信給武漢大學的好友李銳,向其介紹這一運動的情況,希望武漢的學生行動起來,聲援北平學生的愛國運動。此信被李銳全文抄寫張貼于校門口 ,曾一度激起學生們的強烈反響。
1937年5月,華北局勢日趨嚴重,文立正毅然退學,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中。8月,平津淪陷,他與來北平同黨組織接頭的李銳等人加入平津流亡學生南下工作團,來到山東濟南,進入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第三路軍總指揮韓復榘辦的抗日軍政人員訓練班學習。10月,受命前往魯北武城縣任政訓員,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8年春,山東淪陷后,他到武漢尋找黨組織。3月經李銳、謝文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與李銳等奔赴遭日軍大舉侵犯的徐州,被黨組織派到張光中領導的魯南人民抗日義勇總隊做宣傳工作,旋調任魯南人民抗日自衛軍政訓處副處長。遵照黨的指示,與嶧縣縣長兼政訓處處長朱道南一起積極與國民黨地方游擊隊邵劍秋、孫伯龍等部建立統一戰線組織,成立"山東抗日聯合委員會", 舉辦抗日青年訓練班,培養骨干。
同年7月,應魯南地方抗日武裝(國民黨當局給的番號是"特種工作團第五大隊")的一再要求,文立正受中共魯南特委的派遣,以共產黨員的公開身份前往邵劍秋部擔任政治教官。這是一支由老百姓自愿組織起來的抗日游擊部隊。為改造這支隊伍,提髙士氣,他從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發展黨員,建立中共支部,開展游擊戰。僅兩個月時間,部隊軍事素質就有很大提高。這支隊伍成了一支能征善戰、深受人民擁護的抗日隊伍,在津浦路西楊莊的一次伏擊戰中,扦滅一卡車日偽軍,并將卡車燒毀。
1939年秋,被中共山東分局派入國民黨第三專署保安第五旅 任政治部主任,后因工作需要重返邵劍秋部。1940年1月邵部奉命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運河支隊,文立正任政治部主任。1940年冬升任副政治委員。在臨沂、棗莊、嶧縣等遼闊平原上與日軍周旋。
1943年春,文立正調任魯南軍區獨立支隊副政委兼鐵道游擊 隊政委。時鐵道游擊隊剛連續遭受幾次挫折,先后失去好幾位主力隊員,原政委孟昭煜也不幸犧牲,隊員沉浸在悲憤中。文立正通過積極細致的思想工作,使這支隊伍又如往常一樣積極地戰斗和活躍在津浦鐵路沿線,予敵沉重打擊。戰斗中,他頭戴破氈帽,穿農民裝,腰中系一根繃帶,別一支手槍,在津浦干線及棗莊臨城支線上主動出擊,毀鐵路、橋梁,炸火車,奪機槍,不斷偷襲敵人,拔除日偽據點,取得了一個個勝利。一位詩人這樣描述文立正:"他有‘橫戈殺賊秀才風,游擊生涯百事通'的神奇,他率領的游擊隊蘊藏著‘進退無影敵膽寒'之妙術。"
5月15日,中共魯南區委在鐵道游擊隊駐地彭口閘的王家大院召開各抗日部隊和地方黨組織負責人聯席會議,由文立正負責保衛工作。不料會議剛開始,就遭日軍襲擊,他組織抵抗,擊斃日軍20多人,掩護與會人員脫險。
同年秋,文立正調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黨校學習,學完后到魯南軍區政治部工作。1944年6月,他調任魯南二地委(活動范圍為藤縣、沛縣、嶧縣一帶)委員、宣教科長。1945年2月下旬,他到津浦路以西的山東臨城縣第六區檢查工作,22日下午在區委舉辦的黨員訓練班講課。當晚,區委所在地丁家堂遭叛變投敵的武工隊班長徐宜南帶領的漢奸申憲五偽軍的包圍襲擊。文立正舉槍反擊,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4歲。當時就地葬臨城縣西崗鎮丁家塘村西堤土崗上。
解放后,以文立正為主要原型創作的小說《鐵道游擊隊》和拍攝的同名電影均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鐵道游擊隊員的英雄形象家喻戶嘵。
1987年,文立正忠骸遷葬臨城縣烈士陵園,并建造了紀念亭。
(胡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