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抗日英烈·彭士量

第七十三軍暫五師少將師長,1943年11月15日于石門西郊陣亡
彭士量(1904—1943),號秋湖,瀏陽縣北星鄉楊梅村人。1924 年進人湖北明德大學。1925年考人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畢業后分配在國民革命軍第十師,歷任班長、排長、營長等職。1926 年隨軍參加北伐,以軍功調任第一軍第三十一師(師長安樹德)副團長。1932年,入陸軍大學第十一期深造,結業后任第八十三師(師長劉戢)上校參謀處長,不久調任第五補訓處上校團長、預備第四師(師長邢振南)參謀長、副師長。1937年10月,隨軍參加忻口 戰役。1938年8月,參加武漢保衛戰,屢立戰功,受到陳誠的嘉獎。1941年夏,又調任第六戰區長官部高級參謀兼干訓團教育處處長。1942年調任陸軍第七十三軍(軍長汪之斌)暫五師副師長。
1943年2月,日軍掃蕩我沔陽監利一帶游擊部隊。3月,日軍發動鄂西湘北戰役,進犯長江南岸各縣,妄圖占領我兩湖富庶地區,進而殲滅我第六戰區野戰軍主力部隊,打開通往我抗戰臨時首都重慶大門。10 日,華容失守。為遏制日軍南下攻勢,3月下旬,中國第六、第九戰區軍隊發動全面反攻。正在長沙郊區整訓的暫五師,奉命開赴華容,配合第四十四軍(軍長王澤濬)和第七十三軍的其他部隊在華容、南縣、安鄉一線對日作戰。
4月1日,彭士量率部到達南縣、華容交界的明山頭。翌日,彭士量指揮所部向華容縣城周圍的日軍據點發起猛烈攻擊,先后奪回黑山鋪、松木橋、三封寺等地,日軍退守華容、石首、藕池口亙宜昌一線。
4月7日,暫五師進攻盤踞華容的日軍,彭士量親臨石佛山前沿陣地指揮作戰,由于日軍以逸待勞,武器精良,又有飛機助戰,暫五師進攻未果且傷亡很大。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彭士量下令暫時停止進攻,撤至明山頭一帶。
經過整頓,暫五師又向日軍據點發起了進攻,攻占珠頭山、墨山頂、黃山湖等地后,為了控制黑山鋪、三封寺一線交通要道,彭士量決定派第十三團一營搶占制高點七女峰。該營官兵忍渴挨餓,在山上與日軍激戰一周,多次擊退日軍進攻。由于武器落后和缺乏后援,該營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從山上撤下來時,全營只剩下不到 20人。七女峰之戰,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滅了日本侵略軍的威風,連后來占據這里的日軍中尉山本也嘆服中國軍隊的勇敢,在廣播中譽暫五師為"戰意堅強、不可輕辱之師"。
4月中下旬以后,日軍不斷從石首派出部隊增援華容,彭士量仍指揮官兵進行頑強的抗擊。
5月,暫五師已面臨被日軍包圍的危境,奉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之令撤出華容,休息整頓。彭士量代理師長,旋升師長,駐防鄂西、湘北一帶。
彭士量升任師長不久,在幵往湖北沙陽前線船經濱湖蘆葦地帶時,抓獲一日軍派來偵查抗日部隊調動布防情況的和尚,經再三審問,和尚供出次日4時日軍將在9輛坦克的掩護下進犯沙陽地區的情報。彭士量根據情報,對照偵察到的日軍蠢動的跡象,立即在緊急軍事會議上作出部署。第二天早晨,日軍果然向沙陽急進,被彭士量預先埋伏的部隊打得四處逃竄,大敗而去。彭士量受到上級表揚,他則表現出幽默與謙遜:"不應該表揚我,要表揚兄弟們,特別要 表揚那漢奸和尚,是這位和尚提供的情報才讓我們打了勝仗的。"
11月2日,為牽制我軍反攻緬甸,并掠奪濱湖糧食,駐武漢地區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橫山勇)調集十萬余兵力發起常德會戰,在飛機、大炮的密切配合下,兵分三路向以常德為中心的洞庭湖西岸地區大舉進犯。東路由華容、石首經洞庭湖攻漢壽,中路由石首經澧縣攻常德,西路由公安繞攻石門、慈利出桃源。我第七十三軍與一些友軍部隊擔負常德外圍的阻擊任務,為阻止日軍從常德以西迂回包抄,暫五師奉命隨軍調至石門。
4日,彭士量所率暫五師進駐石門縣城,由于前次華容反擊戰消耗甚大,雖經半年多的休整、補充,戰斗力仍然較弱。到達石門后,彭士量立即陪同第七十三軍軍長汪之斌前往陣地察看,發現石門這樣的軍事重地先前的守備部隊竟連起碼的工事構筑都沒有,僅在沿新安至分水嶺一線布防了 20公里寬的正面散兵線,石門城外的麗水南岸連一個據點都沒有。彭士量深知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欲拼死一搏。
8日,日軍在連陷我南縣、公安、松滋后,即越松滋河分路西犯,派遣主力第三及第十三師團進抵王家廠、煖水街(湘鄂兩省交界處,原屬湖北松滋,今位于澧縣境內)一帶,遭我第七十九軍頑強抵抗,雙方均損失慘重。10日,日軍攻陷安鄉。
13日拂曉,日軍兵力大增,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突然將主力轉向石門,將第七十三軍各師從東、西分割包圍,并以一部突過澧水,從南面堵住退路。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第七十三軍很快就陷入混亂,軍部與各師之間聯系中斷。上午8時,日軍第十三師團第 一一六連隊攻入石門城北部第七十三軍軍指揮所,軍部頓時大亂。彭士量臨危不懼,帶領一個警衛連,于混亂中找到軍長汪之斌,果斷地請求率領暫五師堅守石門縣城,掩護軍長率部向西突圍。
14日,日軍再次向石門縣城增派援兵,攻勢也愈加猛烈。彭士量親臨一線督戰,時時勉勵部下:“石門一地,事關全盤戰局得失,我們要與石門共存亡,要用我們的血肉換取整個戰役的生機。"戰至午后,日軍仍然進攻不止,暫五師傷亡已十分慘重。傍晚時分,日軍加緊圍攻,城墻被炸,陣地工事幾乎全被摧毀。
15日拂曉,彭士量集合所剩無幾的部隊向石門西郊突圍,行至新安以南巖門口附近時,被日軍發現。日軍即以大炮轟擊,并用機槍掃射,彭士量身中數彈。彌留之際,彭士量怒目圓睜:"大丈夫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義,死而何憾!"言罷,壯烈犧牲,時年38歲。彭士量是常德會戰中犧牲的第一位將軍。
人們在裝殮彭士量的遺體時,從他的軍衣口袋中發現了這樣一 紙遺囑:"余獻身革命,念年于茲,早具犧牲決心,以報黨國,茲奉命守備石門,任務艱巨,當與我全體官兵同抱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扦彼倭寇,以保國土;倘于此次戰役中,得以成仁,則無遺恨。惟望我全體官兵,服從副師長指揮,繼續殺敵,達成任務。余廉潔自持,不事產業,望余妻刻苦自持,節儉以活,善待翁姑,撫育兒女,俾余子女得以教養成才,以繼余志。"其舍家為國的精神躍然紙上。
12月28日,重慶各界公祭彭士量烈士,軍政部長何應欽主祭,先后前往吊唁的市民達50萬人以上,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中將。
1944年2月6日,湖南《大公報》發表關于公祭彭士量的報道,稱"彭氏一生,廉潔自持,身后蕭條"。2月14日,湖南省各界人士在長沙市中山堂,對在常德會戰中守衛石門的抗日英雄彭士量烈士舉行隆重的公祭,長沙市市長王秉丞主祭(陳士棻代),軍、政、工、 商、學各界領導人參加祭奠。與會者超過萬人,出殯時沿途民眾路祭者不少,彭士量的遺體被公葬于南岳。
(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