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口述史《我與抗戰》出版發行

適值抗戰勝利70周年來臨,由中共中山市委黨史研究室策劃,并與中共中山市委老干部局合編的口述史《我與抗戰》一書于近期出版發行。
該書的編輯出版是中共中山市委黨史研究室開展的一系列紀念活動之一。該室通過采訪10多位在中山生活的抗日老戰士,聆聽、記錄他們口述的歷史,并對相關的歷史事件進行反復對照和論證;同時,研究人員查閱大量親歷、親聞、親見(“三親”)者的革命回憶錄或回憶文章,根據本書特點選擇部分收錄其中,再配以豐富的背景資料和介紹性材料,從而編成《我與抗戰》一書,全書近18萬字。該書以抗戰“三親”者的口述材料和歷史回憶材料為主體,旨在通過是回憶者抗戰的親身經歷,展現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以及廣大中華兒女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而英勇抗戰、一往無前的奉獻精神。
翻開恢宏的中國抗戰史,人杰地靈的中山擁有壯麗的篇章。中山這塊革命斗爭的熱土,既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也是較早成立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地區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廣大的中山愛國主義者,不斷掀起抗日救亡運動高潮。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共中山縣委成為廣東地區首個重建的縣委。1939年7月和9月,日寇兩次進犯橫門沿岸,遭到中山抗戰軍民的痛擊而失敗。此役,中共中山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1940年3月,日軍大規模從金鐘、疊石、唐家等地登陸,國民黨縣當局與駐軍倉惶出逃,撤至鶴山,留下全城百姓,中山淪陷。
在民族危亡時刻,中國共產黨肩負起了領導中山人民奮起抗日的重任。1942年,中共南番中順中心縣委成功開辟五桂山抗日根據地,中山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抗日斗爭的中心。1945年1月15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在中山正式宣布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珠江三角洲敵后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司令部設在五桂山區檳榔山村,鼎盛時期發展至3000多人。下轄的第一支隊駐守中山,由中山人民抗日義勇大隊改編而來,這支人民子弟兵創造過反日、偽“四路圍攻”、“三山虎血戰”等諸多以少勝多的戰例,也付出了340多干部戰士捐軀沙場的代價,在戰火中樹立起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山人民抗日武裝的標桿。與此同時,在中山以外的全國其他地區也活躍著一大批中山籍仁人志士的身影。他們懷揣抗日救國理想,奔赴全國各地,投身于轟轟烈烈的抗日斗爭,或戰場殺敵,或幕后效力,譜寫了一曲曲抗日贊歌。(中山市委黨史研究室 林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