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熱點綜述
一 近代政治史研究
2014年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繼續呈現欣欣向榮之勢,學者們分別從不同視角出發,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諸多領域發表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成果,進一步推動了國內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繁榮。因篇幅所限,本文僅選取2014年大陸學者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代表性論著,進行簡要回顧介紹。
關于甲午戰爭研究。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學界除了在威海、上海、大連等地舉辦學術研討會外,也出版了多部相關論著。如張海鵬等主編的《甲午戰爭的百年回顧》、戚其章的《甲午戰爭史》、馬勇等著的《甲午戰爭十二講》與《甲午戰爭簡史》、吉辰的《昂貴的和平:中日馬關議和研究》等書,都是有關甲午戰爭的全面或專題性研究著作,遼寧省檔案館則整理了《中日甲午戰爭檔案匯編》;在論文方面,張海鵬的《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與現實思考》、周溯源的《甲午戰爭中西方人士目睹的日軍暴行》、關捷的《甲午清軍陸戰評價的幾個問題》與邵雍的《甲午戰爭時期的上海反應》等文章,也從不同角度深化了對甲午戰爭的研究。
關于太平天國研究。今年也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150周年,在上海也舉行了專門的學術研討會。同時,也有朱從兵的《太平天國癸甲政局述論》、陳力等的《太平天國屠滿問題研究》、劉浦江的《太平天國史觀的歷史語境解構》等代表文章發表。
關于晚清政治史研究。在專著方面有茅海建的《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利用“張之洞檔案”對戊戌變法進行考察,打破了傳統的康梁敘述模式,揭示了許多新的史實。趙云田的《清末新政研究》、史新恒的《清末提法使研究》、潘崇的《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肜新春的《晚清中國道路》及社科院近代史所編《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檢討:問題與前瞻》,也是有關晚清政治史的最新專著。李細珠的《論慈禧太后及其統治的是非功過》、崔志海的《建國以來的國內清末新政史研究》、楊天宏的《清帝遜位與“五族共和”》、馮筱才的《近代中國的“僭民政治”》、郭衛東的《轉折之地:曾國藩在祁門》、戴海斌的《試析1900年“東南互保”中的幾個問題》、張華騰的《袁世凱與清末新政》、王忠良的《翁同龢與光緒朝的立嗣風波》及李在全的《親歷清末官制改革》等文章,則專門探討了晚清政壇人物與重大事件。另第六屆“晚清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蘭州舉行,主題則圍繞“清末新政·邊疆新政與清末民族關系”展開。此外,在晚清檔案史料方面,有關張之洞檔案的《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二輯、《澳大利亞藏太平天國原刻官書叢刊》、《醇親王載灃日記》、《清宮辛亥革命檔案匯編》、《辛亥時期袁世凱秘牘》也于本年出版。
關于北洋政府時期的研究。南開大學專門舉辦了“第一屆北洋時期中國社會”的學術研討會。學界對北洋政府的評價日趨客觀,代表性論文則有汪朝光《民初西式民主政治夭折的緣由》、桑兵《接收清朝與組建民國》、羅志田《民國初年嘗試共和的反思》、王先明等《“北洋”正義》、陳紅民《從“轉向革命”到“被革命”——對黔系軍閥參與北伐的歷史考察》、尚小明《攻擊與回應:民初袁世凱三傳面世之幕后故事》、岳謙厚《再論“五四”到“五卅”期間的學生運動》、沈成飛《廣州官產投變事件中的革命政府與地方社會》及唐仕春的《北洋時期基層社會的纏訟》等文章,推進了對北洋政府的政治、軍事及社會的研究。
蔣介石研究成為學界關注熱點。本年,楊天石的《尋找真實的蔣介石:還原13個歷史真相》及楊雨青的《訪史秘錄:蔣介石海外檔》先后出版。金以林的《蔣介石與政學系》、張皓的《以空間換時間:蔣介石對南口會戰的部署及戰略意圖》及趙曉紅的《盧溝橋事變后蔣介石的戰和抉擇與各方因應》等論文,也是利用蔣介石日記的最新成果。此外,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還舉辦了“蔣介石與抗日戰爭”學術研討會。
關于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研究。有羅敏的《走向統一:西南與中央關系研究》、柳軼的《1919-1949年國民黨對學生運動的控制研究》、鄭小波等《機遇與挑戰:1937-1945政黨政治運動研究》及于秋蘭的《制度變革與國家轉型: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研究》等代表作。另有諸多論文從多方面深化了此時期的研究,如肖自力的《南京政府前期地方實力派的政治生存》、宗成康的《十年內戰時期國民黨統治集團對農民的政治爭奪》、張燚明的《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對中共晉察冀邊幣的應對與處理》、方光華等《抗戰前后國民政府的西北建設戰略》、李翔的《最后的挽歌——國民黨軍隊覆滅之際的政治工作》、黃俊凌的《戰后國民政府對南沙群島主權的再認識與維護》及周斌的《國共政爭與國民黨上海護工隊的興亡》等論文。
關于抗日戰爭的研究。這是學界關注較多的問題,有張憲文編《南京大屠殺史》、朱姝璇等編《東北抗日聯軍史》、李榮寶的《抗戰時期正面戰場榮譽軍人研究》、陳致遠《日本侵華細菌戰》、莊嚴《鐵證如山——吉林省新發掘日本侵華檔案研究》、《抗戰時期的四川檔案史料匯編》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叢書》等代表作。另有王建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彪炳史冊》、王奇生《抗戰時期國軍的若干特質與面相》、臧運祜《近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及其戰爭罪》、溫銳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國地位取得之關鍵因素》、王喆等《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游擊戰運用演變》及魏宏運《沈從文:1937年北平淪陷的一天》等文章。此外,“抗日戰爭與大后方建設”學術研討會與“重慶與抗戰時期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還分別在西安、重慶舉行。
關于中共革命史研究方面。受“新革命史”范式影響,再度煥發生機。在研究著作方面,有郭德宏主編的《王明年譜》、李海文的《中共黨史拐點中的人物與事件》、王明前《紅旗卷起農奴戟——中國蘇維埃土地革命研究》、王旭寬編著《中央蘇區蘇維埃政府研究》、鄭立柱《華北抗日根據地農民精神生活研究》、黃修榮等《國共關系紀實》等著作出版。相關的研究文章,也涉及到中共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根據地社會等問題,如金沖及的《中央紅軍在貴州的若干重大問題 》及《論解放戰爭時期的第二條戰線》、楊奎松《戰后初期中共中央土地政策的變動及原因》、黃道炫《抗戰初期中共武裝在華北的進入和發展》、于化民《論毛澤東對向全國進軍作戰的戰略指導》、石仲泉《新泉整訓與紅軍早期的黨和軍隊建設》、黃正林等《民團、農民武裝與陜甘邊紅軍的建立及影響》、何友良《權能分擔與社會整合——國家與社會關系視野下的蘇區社團》、楊俊等《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謝敏《抗戰時期“新知識分子”與中共軍隊干部》、董佳《抗戰時期邊區農村的地權轉移與鄉村土地關系》、李軍全《民俗節日與革命動員:華北根據地、解放區鄉村社會中的春節》及唐國東的《抗戰時期新四軍的瓦解日軍工作》等文章。另“中共黨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研討會也在京舉行。
關于中外關系史研究方面。學界更加重視對中外文檔案資料的利用,主要著作有章伯鋒《近代中國與日本》、鄧野《巴黎和會與北京政府的內外博弈:1919年中國的外交爭執與政派利益》、孫立新《近代中德關系史論》及欒景河等主編的《民族主義與近代外交》與《近代中國思想與外交》等書。晚清對外關系研究中,代表性文章有郭衛東《兩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外交體制的變遷》、李文杰《清末民初外務(交)部的人事嬗替與結構變遷》、侯中軍《庚子賠款籌議方式比較研究》、張志勇《赫德與英德續借款》、王志強《李鴻章對越南問題的認識與策略研究》、尤淑君《甲午戰爭后的中朝關系》及王天根《面子與法理:中英開平礦權糾紛及赴英訴訟》等。有關民國時期中外關系研究代表作有:李育民《抗戰時期的中外條約關系論析》、李少軍《國民革命前日本海軍在長江流域的擴張》及《論八一三事變前在長江流域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李亮等《中美關約交涉與日本外交應對》、王敏《上海何去何從?——論南京國民政府初期英美的“上海問題”政策》,左雙文《大國夢難圓:抗戰后期國民政府的外交挫敗》、皇甫秋實《國民政府接洽美援體制的轉變》等文章。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在上海、北京分別舉行了國際研討會,很多文章涉及到一戰與中國關系。此外,“戰爭與外交:第五屆近代中外關系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也在北京舉行。
本年還有多套民國資料出版,如《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中央通訊社參考消息匯編》、《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暨中央全會文獻匯編》、《民國審計院(部)公報》、《民國人口戶籍史料續編》、《民國時期監察史料匯編》、《民國時期西南邊疆檔案資料匯編》、《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第二輯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文獻叢刊》等,為學者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
二 近代經濟社會史研究
當前的近代經濟史研究,呈現運用多學科知識及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趨勢。本年有關經濟史的代表專著,有史若民:《票商與近代中國》、王敏《從土貨到國貨:近代消費行為政治化與民族主義思潮》、劉增合《財與政:清季財政改制研究》、吳敏超《國難中的學術與政治:中國經濟學界的爭鳴》、李愛《白銀危機與幣制改革》、宋佩玉《近代上海外匯市場研究》及孫寶根的《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關稅政策研究》等。
在經濟史方面。這方面注重對政府經濟政策、經濟團體及外國在華經濟及區域經濟的關注,有關晚清經濟文章有:戴鞍鋼《上海開埠與江南城鎮格局演變》、戴一峰《晚清海關與通商口岸城市調研》、熊月之《略論同光之際鐵路問題的復雜性》、朱蔭貴《晚清社會經濟制度之改變》、馬敏《近代中國的商業啟蒙》、李光偉《晚清賦稅征繳征信系統的建設》、韓祥《晚清災荒中的銀錢比價變動及其影響》、劉增合的《咸豐朝中后期聯省合籌軍餉研究》及《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清廷的軍費籌濟》等文章。
民國經濟史研究方面。主要文章則有朱英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商會法的修訂及其影響》、彭南生《政爭、權爭與派系之爭:上海商總聯會分裂原因初探》、柯偉明《抗戰時期中央對地方營業稅的接收與改革》、郭巖偉《論民國時期本土企業與外商在華企業的紅利》、吳景平《淞滬會戰中的上海金融業》及徐暢《國民政府時期農村合作金融述評》等。上海、潮州還分別召開了“外僑與近代中國口岸城市”學術研討會與“跨國視野下的近代中國與世界”研討會。
近代社會史研究方面。涉及主題比較廣泛,代表性著作有蔡少卿《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路云亭《義和團的社會表演——1887-1902年 間華北地區的戲巫活動》、李瓊《民國時期社會保險理論與實踐研究》、曾越《社會·身體·性別——近代中國女性圖像身體的解放與禁錮》、陳雁《性別與戰爭(上海1932-1945)》、李淑娟《日本殖民統治與東北農民生活》、樊學慶《辮服風云:剪發易服與清季社會變革》、譚玉秀《民國時期城市失業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尹倩《民國時期的醫師群體研究》及倪延年編《民國新聞史研究》,展現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此外,徐秀麗主編《中國近代民間組織與國家》及梁景和主編的《社會文化史理論與方法:首屆全國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也都于本年出版。另第十五屆中國社會史年會在南昌舉行,第三屆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則在北京召開。
社會史研究論文的代表性文章。主要有章開沅《宗族史與家族史研究:社會生活的綿延畫卷》、劉志琴《從本土資源建樹社會文化史理論》、梁景和《生活質量: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新維度》、李長莉《晚清“洋貨流行”與消費風氣演變》、楊念群《“士紳”的潰滅》、朱漢國《民國時期華北鄉村教育的轉型與困境》、朱英等《政治影響與利益糾葛:民國時期新聞記者的資格界定》、汪朝光《民國初期的電影檢查》、小田《論江南鄉村女巫的近代境遇》、陶飛亞等《近代醫學共同體的嬗變:從博醫會到中華醫學會》、池子華等《近代打工妹與“市民化”的深遠影響》、侯杰等《中國近現代社會性別史的史料發掘及其應用》、秦方《新詞匯、新世界:清末民初“女界”一詞探析》及杜麗紅的《清末東北鼠疫防控與交通遮斷》等文章,拓寬了社會史研究領域。
三 近代思想史研究
近代思想史研究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出版了近代30余位思想家的經典著述。另有《章太炎全集》、《梁漱溟日記》、《宋教仁日記》、《錢玄同日記》、《陳克文日記》、《嚴復年譜》、《張東蓀年譜》及《盧作孚年譜長編》等著名人物的資料在本年出版。
近代思想史方面的代表性著作。羅志田的《道出于二:過渡時代的新舊與中西》、章清的《清季民國時期的“思想界”》、桑兵的《治學的門徑與取法:晚清民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馬克鋒《中國近代文化思與辨》、史全生《近代中國轉型與社會思潮》、夏曉虹《梁啟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王艷勤《“士”的幻夢:近代中國自由知識分子的人權想象》、彭春凌《儒教轉型與文化新命》、汪洪亮《民國時期的邊政與邊政學》、郭若平《塑造與被塑造:“五四”闡釋與革命意識形態建構》等書,關注了近代思想社會變遷中的個人與社會的命運與思想變化。
近代思想史方面的代表文章。主要有有耿云志《胡適文化觀的再解讀》及《中國近代思想的基本趨向及其主要議題》、馬勇《孫中山革命思想起源》、左玉河《學科、學會與學術——中國現代學術共同體之建構》、雷頤《“戊戌—辛亥思潮”與激烈反傳統的完成》、張太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民黨主流報刊上的馬克思學說之運用》、許紀霖《革命后的第二天——中國“魏瑪時期”的思想與政治》、王東杰《“代表全國”:20世紀上半葉的國語標準論爭》、王宏斌《“政體”、“國體”詞義之嬗變與近代社會思潮之變遷》、歐陽哲生:《胡適與司徒雷登:兩個跨文化人的歷史命運》、李金錚《“研究清楚才動手”:20世紀三四十年代費孝通的農村經濟思想》等文章,涉及到了近代思想史中的人物、學派及思潮等問題。近代民族復興問題今年尤為學界關注,《近代史研究》及《光明日報》都曾組織學者刊發了“中國近代民族復興思潮”筆談,鄭大華另有《近代“中華民族復興”之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等文章發表。在西安舉行的第五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也是探討此問題。
部分海外學者的名作也被翻譯出版或再版。主要有周錫瑞的《葉:百年動蕩中的一個中國家庭》、史景遷的《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顧問》、羅威廉的《紅雨:一個中國縣域七個世紀的暴力史》、蒲樂安的《駱駝王的故事:清末民變研究》、米特的《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胡素珊的《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斗爭》、裴士鋒的《天國之秋》、柯文的《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及魏斐德的《大門口的陌生人》等著作,雷頤、杜繼東還發表了文章《60年來的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譯介》。此外,在史學理論方面,左玉河發表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爭與超越之路》的文章,并在河南組織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熱點問題與理論前沿”學術研討會。
當然目前大陸地區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在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仍然有重史料輕理論,重實證輕分析的傾向,部分區域個案史研究趨于“碎片化”,以后還仍須加強實證研究及理論創新,汲取西方學界近代史研究精華,提升我國近代史研究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