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藏》:挖掘精神寶藏
湖南日報記者 曹輝 陳薇
通訊員 章育良
1月20日,《紅藏:進步期刊總匯(1915-1949)》出版座談會在長沙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史研究專家匯聚一堂。這套歷時4年完成,共428冊、3億余字的大型叢書再次成為焦點。
《紅藏:進步期刊總匯(1915-1949)》(以下簡稱《紅藏》),于2014年10月由湘潭大學出版社出版。這套叢書系統收集、影印了1915至1949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辦的紅色期刊151種。這些期刊,圖文并茂、原汁原味,詳盡、真實地展現了中國的這段歷史,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這段歷史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技、社會諸方面的變遷,具體、生動地體現了這段歷史上人們思想變化和社會思潮發展的面貌。
在新中國歷史上尚屬首次
擺放在座談會大廳中央的《紅藏》叢書,規模宏大,裝幀精美,采用暗色布紋材料制作的封面上印著醒目的“紅藏”兩字。“紅”、“藏”二字均提取自毛澤東同志的書法,突顯了這套叢書的歷史價值與文化積淀。
據了解,新中國成立后,有關部門和單位曾對進步期刊進行過收集整理,但像《紅藏》這樣大規模、有系統、較全面地集中影印出版進步刊物,在新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而《紅藏》收錄的期刊中,有76種為首次公開影印出版,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如創辦于1923年11月的《中國共產黨黨報》,是中共黨史上第一份以“黨報”名義出版的中央機關刊物,主要刊載黨內文件、報告,發放范圍很小,極為珍貴。《中央政治通訊》是中共中央在1926至1930年間主辦的政治刊物,主要傳達黨中央的決議、政策,最初是黨內最機密最重要的政治刊物,每期只出14份,只在黨內少數高級領導成員中秘密傳閱……
還有創刊于1936年6月的《黨的工作》,是黨中央在陜北主辦的一份重要刊物。當時,黨中央經過長征到達陜北不久,紙張、印刷等十分困難,所以這份刊物印數不多,保存下來的更少。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張樹軍說:“實際上,這是一份在當時要求‘每個干部必讀’的刊物,對指導黨的實際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像這樣的刊物,即使對多數專業研究者來說,也是只聞其名未見其面,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歷史財富。”
審讀3億余字是一項巨大挑戰
這套叢書規模宏大,首要解決的是資料收集問題。
數十人的團隊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在數以萬計的民國期刊中,挑選了符合收錄原則的2605種期刊,初步掌握了刊名、創辦者、創刊與停刊時間、辦刊地、開本、印制方式、館藏信息等基本情況,然而當團隊成員分赴各地收集資料時,卻遭遇了“搜集的信息與實際館藏情況不符”、“很多圖書館和檔案館不能查閱到資料”、“部分期刊不對外開放或已打包封存”、“許多期刊要分赴多館搜集補充”等諸多問題。
3億余字的海量文字,對于審讀編校而言又是一項巨大挑戰。整理資料的重點是甄別期刊版本,辨明原刊的連續性。在編校過程中,編輯就發現了一些期刊版本混淆的情況。復制資料的過程中,還有不少重頁、混頁、缺頁的情況,編輯必須一個個查證,一個個解決。
審讀資料除了把握期刊內容的政治導向是否正確,還要判斷文章內容的完整性,一旦發現有不完整的情況,就要立刻想方設法補全。《紅藏》所收錄的進步期刊距今年代較遠,由于過去的油墨和紙張質量差、印刷設備和技術落后,加上保存不善等原因,有些期刊整個版面都變成黑乎乎的一團,圖片和字跡難以辨識。為了保證圖書質量,方便讀者閱讀,編輯部花費了大量精力,通過多方查找和認真比對,盡可能地修復模糊不清的內容。有的文稿,紙張太薄舊,背面的字透過來,使整個版面顯得非常雜亂,這時編輯要把背面透過來的字一行一行地修掉,有些版面幾乎是在原稿里面把字一個一個“摳”出來。如刊物《抗戰文藝》,成書才五本,可為了這五本書,僅修圖就由排版部組織了6名干將,加班加點忙了半個月才做完。
中央黨史研究室獲贈《紅藏》叢書
《紅藏》,讀“寶藏”的“zang”而不讀“cang”。寓意這套叢書中,蘊藏著寶貴的精神財富,待世人去挖掘、去珍藏。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紅藏》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獻出版工程,對妥善保存黨的珍貴歷史資料,系統研究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價值。
中央黨史研究室獲贈了一整套《紅藏》叢書。作為獲贈單位之一,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張樹軍動情地說:“《紅藏》中,記錄了中國共產黨走上歷史舞臺并領導人民不懈奮斗的艱辛歷程,昭示了中國革命勝利和走社會主義道路這一抉擇的歷史必然性,用鮮活生動的歷史事實告訴人們,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紅藏》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斗爭中培育、形成、發展起來的革命精神、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崇高理想和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