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克
全國政協副主席,解放軍上將,軍事學院院長兼第一政委。
湖南省嘉禾縣人,1907年7月14日生于嘉禾縣泮頭鄉一個書香門第家庭。自幼受到古文訓練,打下語言文學功底,養成心正、身正、紙正、筆正的書寫習慣。7歲入私塾。1920年入高小。1923年考入縣甲種師范。受到共產黨員教師的教育,加入中國國民黨,投身國民革命。1926年2月到廣州,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憲兵教練所,畢業后任總部憲兵團中士班長。參加北伐戰爭,在蔣先云任團長的補充第五團當兵器員。1927年2月到葉挺部七十一團當連政治指導員。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任連長。起義軍南征失敗后,他歷經艱難,在臨武縣找到黨組織,任游擊隊長。1928年春參加湘南起義。率獨立營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會合,上了井岡山。歷任紅四軍連長、營長、縱隊參謀長、司令員、師長等職。參加開辟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參加攻打長沙和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戰斗。1932年10月任湘贛蘇區紅八軍軍長,按照井岡山紅軍的樣板進行紅八軍整軍建設和“鐵軍化”訓練,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在策應中央蘇區反“圍剿”戰斗中英勇作戰,屢立戰功,獲得二等紅星獎章,任紅六軍團軍團長。
1934年8月7日,他和任弼時、王震率紅六軍團突圍西征,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征戰80多天,1934年10月24日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會合,奉令組成紅二六軍團,投入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戰略行動。紅軍在湘西廣大區域建立了省軍區、省政府、省委等黨政軍機關,樹起蘇維埃革命的紅旗,有力地支持了紅一方面軍的長征。1935年11月19日參與領導紅二六軍團從桑植出發長征。1936年7月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與總指揮賀龍并稱“蕭賀”。后聽從朱德的命令,任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軍長。參加了紅軍三大主力(即三個方面軍)在陜甘寧大會師。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一二○師副師長,參與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一二○師迅速由8000人發展到20000人。1939年1月,奉命建立冀熱察挺進軍,任司令員兼軍政委員會書記,率部進逼平、津,開辟平西、平北、冀東、熱南等抗日根據地,把北平包圍起來,振奮了抗日軍民的信心。1942年2月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參與領導反“蠶食”、反“掃蕩”、“向敵后之敵后”挺進的斗爭。1943年8月代理晉察冀軍區司令員。1944年赴延安治病、學習,出席了中共七大。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中央局常委、軍區副司令員、華北中央局常委、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協助聶榮臻指揮華北解放戰爭。1948年5月兼任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創辦了一所正規化的軍校,為發展解放軍干部教育事業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戰軍參謀長,參與領導向中南、華南進軍。
1950年4月任軍委軍訓部部長,負責組建了軍訓部機關,組織起草中國人民解放軍共同條令,在全軍試行,制訂全軍訓練大綱,籌建軍事院校,開展正規化院校教育,普遍開展學技術、學文化,提高部隊的軍事政治文化素質。1954年11月以后,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戰斗訓練部部長,負責訓練總監部常務工作。1957年底任部長、黨委書記。1958年在“反教條主義”運動中受到錯誤批判。1959年10月任農墾部副部長,主管農業機械化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沖擊和批斗。他堅持黨性原則,抵制林彪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1969年12月下放江西五七干校。1972年1月恢復黨組織生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校長,在困難的條件下開展教育訓練工作。粉碎“四人幫”以后,任軍事學院院長兼第一政委、國防部副部長,致力于撥亂反正,重建高等軍事教育,培養高級指揮人才。1985年國防大學成立后,他從軍事學院院長崗位上退下來。
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82年、1987年分別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是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1980年9月在全國政協五屆三次會議上增補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0年8月至1983年6月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他是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仍健在的人民軍隊高級將領,也是唯一健在的紅軍軍團長。在晚年致力于軍事學、黨史、軍史、戰史的研究和著述。主編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朱毛紅軍側記》等書,發表了許多文章。1988年出版了歷時半個世紀創作的長篇小說《浴血羅霄》,榮獲1984—1988年茅盾文學獎榮譽獎。他發起組織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任會長,主編百卷巨著《中華文化通志》,完成了一系列文化項目,獲國家圖書獎榮譽獎。《蕭克回憶錄》和《蕭克詩稿》也已出版發行。他常告誡同志:“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列寧語),“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王安石詩句),并以“君不教君之過,將不教將之過,父不教父之過”為戒。
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終生10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