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
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湖南省平江縣人,1914年10月出生于平江縣長壽鎮一個貧苦農家。1928年參加平江縣青年反帝大同盟。1930年4月加入青年團,參加中國工農紅軍,7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紅軍連政委、營長、團參謀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斗爭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科長、省委軍事部參謀長、新四軍支隊參謀長、抗大四分校副校長、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兼淮北軍區參謀長、十一旅旅長兼淮北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參與開辟豫皖蘇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副司令員、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兼第一兵團參謀長、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參與指揮了睢杞、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二十四軍代軍長兼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57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系。10月任軍事學院副院長。1962年9月任院長。1966年至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沖擊,后下放武漢鋼鐵公司勞動。1970年12月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葛洲壩水利工程指揮部政治委員。1975年8月任總后勤部副部長。1978年2月任總后勤部部長。1980年1月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85年任國防大學校長。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0年任國防大學校長兼政委。1992年10月當選為中央軍委副主席。他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二、十四屆中央委員,在中共十三大上當選為中顧委委員。
他南征北戰,屢建功勛。長征初期的界首光華鋪阻擊戰,他隨第十團與敵血戰兩天兩夜,團長和繼任團長以下陣亡400多人,以血肉之軀阻止占絕對優勢的敵人向湘江邊推進,掩護兄弟部隊渡過湘江。到達陜北后,參加了東征戰役和山城堡戰斗,鞏固了陜北革命根據地,壯大了紅軍隊伍。1937年3月,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后,提前從抗大畢業,化名張中天,到太原八路軍辦事處,從事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后到河南確山竹溝鎮新四軍第四支隊留守處(中共河南省委)工作,任省委軍事部參謀長。在彭雪楓直接領導下,發動青年、學生抗日,開辦教導隊,改造抗日隊伍。1938年9月率部挺進豫東,根據平原的特點,靈活機動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指揮部隊作戰數10次,共斃傷俘敵偽軍1800余人,繳獲大批槍支彈藥。1939年11月所部發展到9個團,編為新四軍第六支隊。1940年7月,新四軍第六支隊與八路軍黃克誠部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他協助彭雪楓、黃克誠率部打擊敵偽,發展武裝,建立政權,有力地推動了淮北地區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皖南事變后,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他參與指揮了淮北反“掃蕩”戰斗和反頑斗爭。1946年12月,率部參加由陳毅、粟裕指揮的宿北戰役,殲敵兩萬多人,開創了解放軍一次殲敵3個整旅的范例,對扭轉魯南戰局產生了重大影響。1947年3月后,先后參與指揮萊蕪、孟良崮等重要戰役。1949年2月,參與組織指揮渡江戰役、上海戰役、解放東南沿海的戰役。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率部擔負了東、西海岸、平康結合部包括五圣山、上甘嶺在內的防務,出色地完成了反登陸作戰的各項準備,在夏季反擊戰役三個階段的任務中,殲敵6000多名,有力地保障了第二十兵團的右側翼安全,為戰役全勝作出了貢獻。
1992年10月,他年屆78歲,由鄧小平點將,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與劉華清一起協助江澤民主持中央軍委的工作,直至1997年10月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