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燭塵
天津久大鹽業公司總經理,輕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湖南省永順縣人,1882年9月16日生于永順縣毛壩寨。7歲入私塾讀書,勤奮好學,頗得先生賞識,認為是建國之材。1898年參加童子試。1901年參加永順府會試,名列榜首。他憎惡腐敗的現實社會,不愿再致力于科舉仕途,從《盛世危言》和《易經》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得到啟示,決心外出求學,探索富民強國之路。1903年入湘西北“成德達材”的最高學府常德西路師范學堂甲班就讀,如饑似渴地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方科學文化知識,重點攻讀科學技術,并制訂了定量、有恒的學習方法。受該校創辦人、湖南維新人物熊希齡的極大影響,與同學林伯渠交好,他熱衷于愛國御侮、實業救國之路。1909年畢業后,漫游京、津、滬等地以增長見識,回湘后任教于長沙實科中學、常德省立第二師范學校。
1913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電氣化學科本科,以“跨海東渡為國酬”的精神刻苦自勵,鉆研化工專業。l918年學成歸國,為國計、家計、人生計,改原名李華搢為“燭塵”,立志為中華民族從黑暗中崛起照明,以燭塵的筆名投稿《鹽政雜志》,力陳己見。《鹽政雜志》主編慧眼識英才,將他推薦給創辦天津久大精鹽公司的范旭東,聘為久大公司技師。他傾所學化工知識,運用新的經濟管理學方法,很快擴大了精鹽生產,產品打開湖南、湖北市場。l919年率隊到四川、內蒙考察井鹽和堿,l922年建立中國民族私營工業第一個科研機構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曾任久大廠長、永利堿廠經營部部長。l926年制堿成功,永利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為中國人爭了光。
1924年范旭東贈給500元,他以此入股進董事會,艱苦奮斗,實現了制造國產鹽、堿、酸的工業理想,發展了民族工業。1934年范旭東任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總結理,他為副總經理,攜手團結,創造了永(利)久(大)黃(海)化工企業集團。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永利為支援抗戰,南京錏廠轉產為金陵兵工廠生產硝銨炸藥。后將全部工廠內遷,他任遷川總指揮,嚴辭拒絕日本人威逼合作的企圖,輾轉到達重慶,抓緊建廠復工投產,新廠名為“新塘沽”,體現了中國民族化工企業不倒的精神。還先后任遷川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工協常務理事、中國工商界對敵要求賠償委員會常委,參與創辦中國經濟事業促進會、中國民主建國會,任民建中央常務理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他公開發表文章《歡迎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毛澤東在會見他和范旭東時,盛贊他們創辦民族化工企業的重大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致力于恢復永利公司的生產,任華北工業協會會長、天津工業協會理事長。
天津解放后,他積極創建天津市民主建國會和天津工商聯。劉少奇到天津考察時,曾與他多次長談,幫助他了解共產黨的政策,堅定為新中國工業服務的決心。他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團成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參加了開國大典。見到老同學、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時,慨嘆自己走過實業救國道路,最后歸到共產黨領導的建國路線上來。他還任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委,為恢復和發展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經濟作出了貢獻。1955年隨毛澤東視察黃河。l956年任國家食品工業部部長。l958年任國家輕工業部部長。196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在古稀之年,仍然不辭辛勞,深入調查研究,向黨和政府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建議。毛澤東、周恩來多次當面征求他對重大決策的意見。
1968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