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 裕
粟 裕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總參謀長。
湖南省會同縣人,侗族,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會同縣伏龍鄉楓木樹腳村。1926年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師范,積極從事學生運動。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大革命失敗的嚴峻關頭,毅然投筆從戎。1927年5月一天深夜,他從學校下水道里逃出,日夜兼程趕到武昌,參加了黨領導的葉挺部二十四師,任教導隊學員班長。6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起義部隊進軍潮汕失敗后,他堅定不移地繼續跟隨朱德、陳毅艱難轉戰。1927年10月參加大庾整編,任連政治指導員。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4月,跟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紅軍會師。他參加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和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及其歷次反“圍剿”斗爭。1930年12月任六十四師師長。在第一次反“圍剿”中,毛澤東、朱德采納他提出的“誘敵十八師張輝瓚部至龍岡處予以殲滅”的建議,全殲張部,活捉了張輝瓚。從井岡山到中央蘇區,他跟隨毛澤東學習戰爭指揮藝術,從一名紅軍的基層指揮員鍛煉成長為優秀的高級指揮員。他作戰勇敢,指揮果斷。1933年5月,在硝石戰斗中,親率部隊沖鋒,手臂中彈致殘。一生共6次負傷。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敗后,他任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協助軍團長尋淮洲率部北上抗日,執行戰略牽制任務。先遣隊在懷玉山失利后,他遵中央指示,率部挺進浙江。因唯一的一部電臺被打壞,在同黨中央和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情況下,他率部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浙南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后,他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1938年4月,他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挺進江南敵后。6月,在衛崗首戰告捷。這是新四軍挺進江南的第一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顯示了新四軍的軍威。1939年11月后,陳毅和他先后分別任新四軍江南、蘇北指揮部正副指揮。1940年10月,他指揮了著名的黃橋決戰。皖南事變后,他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后又兼任蘇中軍區、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等職。他領導蘇中軍民粉碎了敵人頻繁的“掃蕩”和“清鄉”,度過了抗日戰爭最艱難的階段。戰略反攻開始后,他率部出擊,攻克敵據點30余處,沉重地打擊了日軍,鞏固和發展了蘇南、浙東抗日根據地,開創浙西抗日根據地。劉少奇曾說:“粟裕領導的新四軍第一師在抗日戰爭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在我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
抗戰勝利后,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內戰。他隨即出色地指揮了七戰七捷的蘇中戰役,粉碎了四倍于我的敵人向蘇中解放區的進攻。10月,山東、華中兩大野戰軍會合后,他挑起了華東戰場戰役指揮的重擔,勝利地指揮了一系列重大戰役,充分發揮了善于組織大兵團作戰的指揮才能。12月,他指揮宿北戰役,全殲來犯之敵六十九師。1947年1月,指揮魯南戰役,全殲來犯之敵兩個師和一個快速縱隊,并用繳獲的重型美械裝備,組建了解放軍第一支特種兵縱隊。2月,指揮萊蕪戰役,創造了3天殲敵7個師的新紀錄,收復城市13座,粉碎了敵人的南北夾擊。5月,指揮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師,擊斃敵中將師長張靈甫,挫敗了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震撼了南京蔣家王朝。9月,指揮沙土集戰役,全殲敵五十七師,生俘敵中將師長段霖茂。陳毅對其戰役指揮藝術非常稱道:“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常勝紀錄,越出越奇,越打越妙。”
解放軍轉入戰役進攻后,1948年6月至7月,他又出色地指揮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當濟南戰役臨近結束時,他向中央軍委提出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在中央軍委確定淮海戰役作戰方針和戰役進程中,他以軍事家、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向中央軍委提出了在殲滅黃伯韜兵團后,轉向徐州、蚌埠線進擊,將敵主力殲滅在長江以北的建議。在戰役中期,他還準確地預見了徐州敵人逃跑的可能和方向,建議置華野主力于徐宿線西側,將徐州逃敵聚殲于徐州西南。他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淮海戰役共殲敵55.5萬余人,其中華野殲敵44萬多人。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1949年1月,任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參與指揮渡江戰役,解放南京、杭州。組織指揮淞滬戰役,解放上海。9月,他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劉伯承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說:“粟裕將軍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新中國建立后,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常委,國防部副部長,(中共湖南歷史概覽第34頁)軍事科學院第一政委、院黨委第一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58年遭到錯誤批判。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八屆至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對完整地、準確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撥亂反正,研究和解決新條件下的作戰問題,探討未來反侵略戰爭的方法,提出了獨創性的意見,為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因病退居二線后,仍心系祖國安危,晚年繼續認真整理過去的戰爭經驗。他的著述豐厚,有《粟裕戰爭回憶錄》、《粟裕軍事文選》、《粟裕論蘇中抗戰》,都是其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堪稱鏡鑒。
1984年2月5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按照他生前的意愿,骨灰撒在他曾經頻繁戰斗過的地方,與戰爭中犧牲的戰友們長眠在一起。知粟莫過陳。長期與他并肩戰斗的陳毅元帥曾手書贈一聯:“食少事繁諸葛公,輕裘緩帶羊叔子。”也有人這樣概括他的一生業績:“一心為民,兩讓司令,三次先遣,四過長江,五人總前委之一,六次負傷,七戰七捷,八省征塵,九死一生,十大將之首。”特別是他“兩讓司令”至今傳為美談,視為典范。其事跡是:“1945年10月24日,為統一指揮山東、華中部隊,黨中央醞釀任命粟裕為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為副司令員。粟裕聞之,即復電中央,建議張為正,己為副。五日后,中央來電許之,粟裕心安。1948年5月,黨中央決定調陳毅出華東,確定粟裕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兼政委。粟裕見電后急見毛主席,懇求陳毅留任。不久,中央發出補充通知:陳毅繼續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兼政委,粟裕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