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達

許光達
中共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事家。
原名許德華,湖南省長沙縣人,1908年11月9日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少時就讀于朗梨高小、長沙師范學校,受徐特立、周以栗等進步教師的熏陶,思想傾向進步,參加了學生運動,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斗爭。192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春,經湖南黨組織選調,考入黃埔軍校學習,同年冬轉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炮兵科學習,任炮科中共支部宣傳委員。大革命失敗后,隨南昌起義部隊參加了多次戰斗,身負重傷,與部隊失去聯系。先后輾轉于上海、安徽、江蘇、河北、長沙等地,尋找黨組織。歷盡艱險,于1929年7月經安徽省委介紹到達上海,參加了周恩來主持的軍事訓練班學習后,以中央代表身份前往洪湖根據地,先后任紅六軍參謀長兼紅二縱隊政委、紅十七師師長、紅八師師長等職,指揮了多次戰斗,在應城之役中再次身負重傷。1932年5月,中央決定他去蘇聯學習并治療,6月入莫斯科國際列寧學院學習,4年后又轉入東方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到延安,先后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抗大三分校校長。他的妻子鄒靖華也由徐特立介紹到延安,進入抗大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夫妻離別10年得以團聚。他從事軍隊教育工作,先后發表了《抗大最近的動向》、《抗大在國防教育上的貢獻》、《戰術發展的基本因素》及論述抗日軍隊組織形式和戰略戰術等方面的文章。1941年初,任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交通司令、衛戍司令。1942年,抗日根據地進入最艱難的歲月,他請求上前線獲準,到晉西北地區任獨立第二旅旅長兼晉西北軍區二分區司令員,率部開展反“掃蕩”、反“蠶食”斗爭,加強對國民黨的統戰工作,努力發展根據地的生產,并派得力干部組織武工隊深入敵占區,肅清漢奸特務,摧毀敵偽組織,建立抗日政權,還籌集了大量糧款物資送往延安。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綏野戰軍代理參謀長、第三縱隊司令員、西北野戰軍第三軍軍長、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兼甘肅軍區司令員等職,率部參加了綏遠戰役、榆林戰役、清澗戰役、宜川瓦子街戰役、西府隴東戰役、澄郃戰役、荔北戰役、扶眉阝戰役、蘭州戰役,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下了功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奉中央軍委之命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任裝甲兵司令員。當時,僅三、四野戰軍各有一個坦克大隊,坦克都是從國民黨部隊繳獲的,在此基礎上組建裝甲兵是十分困難的。他首先抓了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按統一編制整編部隊,將原有坦克部隊整編為3個戰車師,新組建3個坦克團;二是抓干部培養,在天津組建了第一所坦克學校,又陸續組建了3個編練基地和4所坦克修理廠。抗美援朝時,他親自組織坦克部隊赴朝鮮參戰,并對部隊的戰場集結、作戰使用及技術保障等作了充分考慮和周密的部署。1951年4月,還親赴朝鮮戰場實地考察。他經常深入部隊調查研究,對裝甲兵的組建、使用、訓練、技術保障及裝備建設等,提出了許多指導性很強的意見,指導各大軍區都成立了裝甲兵領導機關,還組建了4所坦克學校。1957年,為適應裝甲兵發展的需要,組建了裝甲兵學院和裝甲兵工程學院,為裝甲兵部隊培養中高級指揮干部和技術人才,并親自兼任裝甲兵學院院長。在兵種建設上,提出“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兵”的口號,強調政治工作與技術工作相結合,軍事訓練與實踐需要相結合,注意研究國外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重視干部政治與業務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他注重理論修養和經驗總結,撰寫《當前裝甲兵部隊建設中的幾個問題》、《在集訓會議上的報告》、《當前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務》、《關于裝甲兵分隊戰術現場會議向軍委的報告》等文稿,致力于推進裝甲兵的現代化建設。1985年出版了《許光達論裝甲兵建設》一書。
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59年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
他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感人至深。1955年人民解放軍授銜時,他聽說自己已列為大將之一,就幾次寫報告要求降格授銜。毛澤東看到他幾番讓銜的報告后激動地說:“這是一面鏡子,共產黨人自身革命的鏡子!”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誣陷和迫害,他光明磊落,旗幟鮮明地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斗爭。百般折磨摧殘了他的身體。1969年6月3日含冤去世,終年61歲。1977年6月21日,中共中央軍委為他舉行了骨灰安放儀式,平反昭雪,恢復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