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昌

段德昌
紅六軍軍長,革命烈士,軍事家。
湖南省南縣人,1904年8月出生于南縣九都山鄉九屋廠。幼年喪母。父親早年留學日本,后長期在外當小職員。由祖母撫育成人。青少年時期在當地讀書,后考入長沙讀中學。受進步思想影響,熱心參與反帝愛國學生運動。1924年去華容縣南山,與留法歸國的中共黨員何長工等合辦新華學校,宣傳進步思想。1925年在南縣縣城第一國民小學任教。閱讀《向導》、《新青年》等進步書刊,為勞苦大眾服務的信念更為堅定。1925年先后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由黨組織選派入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中山艦事件”后,轉入毛澤東、李富春等主辦的中國國民黨政治講習班,結業后參加北伐戰爭。先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八軍第五師政治部秘書和第一師政治部秘書長。在武昌戰役中結識了該師一團一營營長彭德懷,常一起商談革命形勢和共產主義理想。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被第四集團軍清洗出部隊。黨組織派他到鄂西、鄂中一帶開展農民運動。秋收暴動中,左眼負傷,經組織批準潛回家鄉醫治。養傷期間,與中共南(縣)華(容)安(鄉)特委取得了聯系,還秘密會見了駐南縣的國民黨湖南獨立五師一團團長彭德懷,介紹其加入中國共產黨。傷愈后,再次往湖北公安一帶,秘密組建黨的基層組織和發展革命武裝。重建公安縣委,任縣委書記和鄂西特委委員。1928年初,成功地領導了公安縣年關暴動,點燃了荊江兩岸的革命烽火,與賀龍、周逸群一道,共同創建了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1929年春,他率洪湖游擊隊進入江陵、石首、監利縣境開展游擊斗爭,任鄂西游擊總隊參謀長、總隊長。在游擊戰爭的實踐中,他創造性地總結出“敵來我飛,敵去我歸,人(敵)多則跑,人少則搞”的游擊戰術,對保存實力,打擊敵人,發展游擊武裝起了重要作用。同年底,鄂西游擊總隊擴編為中央紅軍獨立第一師,任師長。1930年2月,獨立一師又擴編為紅六軍,任參謀長兼一縱隊司令、前敵委員。
1930年7月,賀龍領導紅四軍挺進湘鄂邊,在公安縣南平與紅六軍勝利會師,合編成紅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委,他任紅六軍副軍長兼第十七師師長,后任軍長。紅二軍團渡江東進時,他率部戰斗在監沔一帶,掃除了蘇區內的白軍據點,鞏固和擴大了洪湖根據地。1930年9月,中央強令紅二軍團攻打長沙,越江南征,洪湖蘇區喪失殆盡。他因抵制“左”傾領導者的瞎指揮被降職,調洪湖地區湘鄂西聯縣政府赤色警衛隊任總隊長。他回洪湖后,設法與湘鄂西特委周逸群會合,把失去聯系而回到洪湖的約1000名紅軍戰士編成新六軍,他任軍長。1931年1月5日,敵人先后糾集5個旅的兵力,兩次“圍剿”洪湖。他指揮新六軍和赤色警衛隊,采取“只打虛,不打實,要打必勝,不勝不打”的戰術,粉碎了敵人的“圍剿”,壯大了紅軍。他作為洪湖蘇區的代表,在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紅二軍團改編為紅三軍后,新六軍縮編為紅九師,他任師長。按湘鄂西軍分會命令,率九師一部接應七、八師返洪湖,以迎擊敵人的第三次“圍剿”。荊門會合后,本應按計劃打回洪湖,卻由于中央代表橫加干預,指責紅三軍回洪湖是“脫離蘇區,不要后方”,接應紅軍主力是“拋棄主要任務”,給予他黨內警告處分。他以革命大局為重,隨賀龍一道排除“左”的干擾,連續取得龍王集、文家墩、新溝咀戰役的重大勝利,殲敵萬余人,繳槍萬余枝,被湘鄂西軍民譽為“常勝將軍”。
在國民黨10萬兵力向洪湖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中,由于“左”傾領導者的錯誤軍事指導和嚴重的肅反擴大化,一大批紅軍干部被錯殺,導致蘇區喪師失地。他堅決反對錯誤領導,亦被打成“改組派”逮捕,遭受嚴刑審訊。他堅貞不屈,嚴正申明:“我對黨是忠誠的,歷史定會作出公正結論。”1933年5月1日,在湖北省巴東縣金果坪江家村被錯殺,年僅29歲。
1945年中共六屆七中全會全面清算了王明“左”傾錯誤路線。他亦得到平反昭雪。1952年,毛澤東主席為其親屬簽發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號《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1953年和1983年,在湖北省鶴峰縣和湖南省南縣分別修建了“段德昌墓”和“段德昌烈士紀念碑”。中央軍委確定他為中國革命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