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略

黃公略
軍事家,革命烈士。
湖南省湘鄉縣(今湘鄉市)人,1898年1月24日出生于湘鄉縣興讓鄉一個塾師家庭。幼年熟讀經書,尤其偏愛兵書,對西漢軍事謀略家張良及其老師黃石公最為崇拜,因而將原名“漢魂”改為“公略”。1915年入湘軍第二師第三旅六團當兵,在此結識了彭德懷、李燦,成為志同道合的戰友。1922年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結業后回到原部隊。1926年7月隨所在部隊參加了北伐戰爭,在攻打武昌戰斗中立功,提升為少校團副。1926年底考入黃埔軍校高級班軍事科學習。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接受馬列主義,并在參加廣州起義之后,當革命處于低潮之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2月從軍校畢業后,經黨組織同意回到湖南獨立第五師,任隨營學校校長。后調任第三團三營營長,與一團團長彭德懷等秘密策劃,進行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7月22日,在平江發動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武裝起義,亦稱“彭黃兵變”,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他任軍委委員兼第四團黨代表,從此他和彭德懷的名字連在一起,使國民黨反動派聞之喪膽。
他是中國工農紅軍和蘇維埃運動的締造者和組織者之一,為湘鄂贛邊革命根據地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平江起義后不久,彭德懷率紅軍主力上了井岡山,他獨自指揮紅五軍第一、二、三縱隊在平江、瀏陽、修水、銅鼓、武寧、萬載一帶活動,堅持游擊戰爭,開辟和發展湘鄂贛邊革命根據地。在環境異常惡劣的情況下,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卓越的指揮才能和靈活機動的戰術,率領部隊在山河溝壑中艱苦轉戰,并緊密依靠地方黨組織、游擊隊和人民群眾,積極開展抗租、抗債、抗捐、抗糧斗爭,幫助平江、瀏陽等地建立了10多個區蘇維埃政權,游擊隊擴大34倍。他根據情況,有時化整為零,有時聲東擊西,用游擊戰術與敵周旋,打得敵人膽戰心驚。敵人兩次派人到他的家鄉挖祖墳,并到處張貼告示,懸賞捉拿他,賞金由2萬、5萬增至10萬元。1929年4月,組建了湘鄂贛邊境支隊,任支隊長,指揮粉碎了國民黨重兵的頻頻“進剿”,保衛和擴大了湘鄂贛邊革命根據地。同年8月,彭德懷率紅五軍主力返回湘鄂贛邊,兩部會合恢復紅五軍,他任副軍長,指揮部隊接連打了10多次勝仗,湘鄂贛邊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1930年1月,中共贛西南特委決定成立紅六軍,他任軍長。這是一支由地方武裝組建起來的部隊,成份復雜,地方觀念強,游擊習氣濃。他為建設好這支部隊,既抓軍事,又抓政治,傾注了全部心血,部隊在戰斗中成長、壯大,成為具有很強戰斗力的贛西南紅軍主力。到1930年秋,建成的紅色區域人口達400多萬。毛澤東的著名詩句“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就是贊揚他領導紅六軍在贛西南開創的大好形勢和所作的貢獻。
1930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成立,下轄紅四、六(不久改為紅三軍)、十二軍。從此,他在毛澤東、朱德直接領導下戰斗。在實行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千里轉戰湘贛和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中,他抵制“左”傾冒險主義,積極鮮明地擁護毛澤東提出的正確策略,對運動戰和殲滅戰有獨到的見解,他率領的紅三軍成為中央蘇區紅軍的一根頂梁柱,時時打頭陣,頻頻傳捷報。1930年8月20日,他率紅三軍奔襲瀏陽文家市,殲敵三個團和一個營,開創了運動戰的第一個大勝利。8月底9月初,率部參加攻打長沙,力主在猴子石殲敵,取得了紅軍第二次攻打長沙的唯一勝利。11月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戰斗開始后,他率部在龍岡設伏,全殲國民黨軍第十八師,活捉了中將師長張輝瓚,成為誘敵深入爭取大勝的典范。1931年5月,指揮紅三軍首戰富田,殲敵一個師和一個整旅,取得第二次反“圍剿”戰役的首次勝利。對紅三軍取得的勝利,毛澤東以“飛將軍自重霄入”的詩句予以贊譽。在第三次反“圍剿”中,他率紅三軍配合兄弟部隊首戰蓮塘,再戰良村,兩戰皆捷,消滅敵人兩個師。
他的名字在中央蘇區老幼皆知,與朱德、毛澤東、彭德懷的名字連在一起,稱為“朱毛彭黃”,同受蘇區軍民敬重,也皆為國民黨反動派忌恨。敵人用武力消滅不了紅軍,便使出破壞紅軍內部團結、削弱分化紅軍力量的陰謀。1930年12月在蘇區內部有肇事者偽造信件,說毛澤東要加害朱德、彭德懷、黃公略,他一眼識破詭計,采取一系列措施,維護了朱毛彭黃的團結,防止了一場紅軍核心領導人分裂的危機。1931年6月,蔣介石又策劃了“策反”黃公略的陰謀,敵人一面造謠黃公略有歸順之心,企圖挑起他與朱毛的矛盾,一面又派黃公略的大哥黃梅莊前往蘇區勸降,他冒著敵人加害老母妻兒的危險,大義滅親,要求紅軍總部處決其大哥,斷絕了蔣介石的幻想。
正當中國革命需要他發揮更大作用的時候,這位聲威并重的紅軍杰出將領卻早殞了。1931年9月15日,第三次反“圍剿”結束后,他率部轉移,途經江西吉安東固六渡坳時,遭敵機襲擊,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時年33歲。廣大紅軍將士為失去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而萬分悲痛。在追悼大會上,毛澤東撰寫了一副挽聯,高度評價了他光輝一生:
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而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落;
革命戰爭有功,游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后世繼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