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才

朱良才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北京軍區政治委員。
湖南省汝城縣人,1900年9月27日出生于汝城縣外沙村。1925年投身革命,積極參加黨領導的農民運動,任村農民協會委員。192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隨后上井岡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軍部秘書、連黨代表,永新縣煙崗區區委書記,三縱隊七支隊政治委員,紅九師政治委員,紅十五軍政治委員,博生師(即紅十四師)政治委員,紅三十四師政治部主任,軍委總衛生部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紅三十一軍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面軍教導團團長兼政治委員,紅三十軍政治部副主任,援西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著名的古田會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秘書長,晉察冀軍區三分區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兼中共北岳區委副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華北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兼華北軍政大學政治委員,華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委員,中共華北局委員,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他是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和軍事指揮員。
他具有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堅定的革命信念,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大革命失敗后,曾被捕入獄,在兇惡的敵人面前,威武不屈,大義凜然。被營救出獄后,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繼續組織秘密農會,巧妙地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斗爭。長征途中,堅決抵制張國燾錯誤路線,宣傳中央的路線和維護革命團結,雖遭打擊,仍忍辱負重,恪盡職守,為黨工作。1937年,西路軍失敗后,為尋找黨組織,克服重重困難,經過36天的沿途乞討和化裝潛行,回到革命隊伍。“文化大革命”中,對林彪、“四人幫”的倒行逆施極為憤慨,并進行堅決的斗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雖年近古稀,但仍關心黨和國家大事,衷心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他戎馬一生,身經百戰,作戰驍勇,指揮果斷,善于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揮打仗。1928年8月,在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中,率領紅三十一團一營一連勇敢機智地擊退敵人一個團的瘋狂進攻,守住了紅四軍的主要軍事陣地。在第一次反“圍剿”中,率紅九師參加殲敵張輝瓚師的戰役,指揮若定,戰果顯著,繳槍2000枝,繳獲敵電臺一部、大炮一門,受到毛澤東、朱德的表揚。在第四次反“圍剿”中,率紅十五軍頑強阻擊敵人,為紅一、三軍團全殲敵十一師創造了有利條件。由于指揮有方,屢建戰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二次全蘇維埃大會上榮獲二等紅星獎章。
他長期從事軍隊政治工作,為部隊的政治思想建設作出了貢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堅決貫徹黨的決議和古田會議精神,狠抓連隊黨支部建設,重視用無產階級思想教育部隊。長征途中,利用戰斗間隙,組織部隊進行政治教育和文化學習,宣傳黨的政策和英雄模范的事跡,以鞏固部隊、保證作戰勝利。在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工作期間,深入調查,多方聯系,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機智靈活地同國民黨頑固派周旋,營救大批革命同志。抗日戰爭時期,協助聶榮臻領導晉察冀軍區的政治工作,深入進行政治動員,廣泛開展模范黨支部和殺敵立功運動,發現和宣傳“狼牙五壯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等先進典型。參與領導反“掃蕩”中的政治工作,積極開展瓦解敵人工作,并總結了許多經驗。經常教育部隊發展生產,節衣縮食,減輕根據地人民的負擔,搞好軍政、軍民關系。解放戰爭時期,先后協助聶榮臻、葉劍英創辦晉察冀軍政干校和華北軍政大學,直接參與兩校的領導工作,培養了大批干部。主持北京軍區政治工作期間,發揚優良傳統,堅決維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為加速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他撰寫的《朱德的扁擔》、《這座山,它革命!》文章,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1958年,他主動要求退出領導崗位,把位子讓給年富力強的同志,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稱之為“政治思想好、顧全大局”、“開明”的領導干部。
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黨和人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他為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和軍事指揮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