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

李聚奎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總后勤部政委,石油工業部部長。
湖南省安化縣(今漣源市)人,1904年12月31日出生于安化縣南風鄉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投身北伐戰爭。1928年7月參加平江起義,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跟隨彭德懷轉戰千里,由班長、排長、支隊長升為團長。在中央根據地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中,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屢建戰功。1931年任第八師師長,參加了第四次反“圍剿”,奪取了黃獅渡、滸灣戰役的勝利。在大龍坪戰斗中,活捉國民黨軍師長李明,受到中革軍委表彰,榮獲二等紅星獎章。1933年任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參加了第五次反“圍剿”,為保衛中央蘇區進行了艱苦的斗爭。1934年10月參加長征,率部擔負先遣任務,突破烏江,攻占遵義,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為掩護中央機關,屢建奇功。1935年8月任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參謀長,后任第九軍參謀長,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抵制。1936年在西路軍征戰中,參加了土城、永昌、黎元口等戰斗。西路軍西征失敗后,行乞千里,歷盡艱險,歷時兩個多月,1937年回到紅軍部隊,揮淚撰寫了《西路軍血的歷史教訓》。
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后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參謀長、一二九師青年縱隊政委、魯西北先遣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副司令員、決一旅旅長兼太岳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為鞏固和擴大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重振魯西北抗日根據地和開辟太岳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1942年和1943年率決一旅并組織縣區民兵反“掃蕩”,粉碎了日軍“圍困沁源”的陰謀。延安《解放日報》連續發表通訊和社論,稱贊沁源“是抗日根據地的一面旗幟”。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冀察熱遼軍區參謀長、駐北平軍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執行處副處長、西滿軍區參謀長、東北軍區后勤部參謀長兼西線后勤司令員、政委、第四野戰軍后勤部第二部長。在古北口爭奪戰、承德保衛戰中,率部重創敵人。1948年由軍事指揮員改做后勤工作后,按照東北戰場后勤工作必須適應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的作戰需要的形勢,積極組織后勤部門為部隊籌集大批作戰物資,克服重重困難,按時運往前線,為遼沈戰役和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及組織入關部隊協同華北野戰軍進行平津戰役,提供了切實可靠的后勤保障,建立了功績。
新中國成立后,任第四野戰軍司令部副參謀長。1950年調任東北軍區后勤部部長兼政委,負責籌措抗美援朝物資。他立即調整后勤組織和運輸線的兵站,使作戰物資沿兵站以梯次儲備,有力地保障了志愿軍作戰的后方勤務工作,創造了現代化戰爭中后勤工作的寶貴經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他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52年,受命創辦解放軍后勤學院,任院長,為人民軍隊后勤建設的現代化培養了大批骨干和專門人才。1955年出任石油工業部首任部長,帶領干部、專家、工程技術人員深入戈壁荒原進行考察,指導創建了克拉瑪依油田,組建了松遼石油勘探局、華東石油勘探局和華北石油勘探處,全面加強石油勘探的生產建設工作,為中國石油工業在更大規模上展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58年任總后勤部政委,參與制定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方針和后勤建設藍圖。1966年4月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四人幫”迫害。1977年恢復工作后,任后勤學院政委、黨委第一書記。1981年任中共中央軍委顧問。
他是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在中共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95年6月2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中共中央對他的評價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