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書金

龍書金
中共中央委員,湖南省軍區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
湖南省茶陵縣人,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茶陵縣秩堂鄉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期參加過民間“練打”,學會不少拳術棍技。1929年冬參加鄉赤衛隊,1930年9月編入紅十二軍,同年12月加入共青團,1932年2月轉為中共黨員。他以吃苦耐勞、作戰勇敢著稱,很快由士兵晉升為班長、排長、連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歷次反“圍剿”斗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后,參加了東征、西征戰役。東征戰役中任強渡黃河的突擊組長,一馬當先上岸,攻占敵堡,為紅一軍團順利東渡黃河立下戰功,被軍團授予戰斗英雄稱號。西征戰役中,所指揮的第四連以善于夜戰近戰聞名,被軍團稱之為“夜老虎英雄連”。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連長、副營長、第五支隊副支隊長、第十七團團長、冀魯邊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渤海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孟縣伏擊戰,取得重要戰果。認真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嚴懲敵頑勢力,團結和改編“十八團”等鄉民自衛組織,為建立和鞏固以樂陵為中心的魯北抗日根據地做了大量工作。在大宗家戰斗中,負責一線指揮,采取機動靈活的戰術與敵拼殺,擊斃日軍旅團長安田大佐以下官兵500多人。在這次戰斗中,為搶救一名戰士而左手負傷,導致左手終生殘疾。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野戰軍第七師副師長、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副師長、東北野戰軍第十七師師長兼黨委書記、第四十三軍一二八師師長、第四十三軍副軍長等職。從山海關到海南島,參加了遼沈、平津、渡江、湘贛、廣東、粵桂邊等著名戰役,屢建戰功。參與指揮東北戰場自衛反擊戰的第一仗山海關阻擊戰,以6個團1萬余人的兵力,抗擊國民黨兩個美式機械化軍6萬余人的進攻,為中共大批軍政干部先敵進入東北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戰四平、攻錦州、奪天津等戰役中,所指揮的師以善于打攻堅戰著稱。在1947年的夏季攻勢中,親率第十七師將蔣介石的“五大金剛”之一孫立人指揮的國民黨新一軍殲滅一個團,打破了該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在第三次攻打四平的攻堅戰中,率第十七師官兵冒著敵人的炮火和堅固工事,浴血奮戰13天,攻占了陳明仁的核心工事指揮所,活捉了陳明仁之弟陳明信及以下官兵2000多人,第十七師從此便有了“攻堅老虎”的威名。在東北局召開的師以上干部會上,他介紹了指揮第十七師打攻堅戰的經驗,即“四快一慢”、“四組一隊”,使用小包炸藥打巷戰,一個營打一條街等戰術,為豐富人民軍隊的戰術理論作出了貢獻。所指揮的第十七師、一二八師,在錦州戰役中,先后攻占了敵重兵據守的神社、鐵路大樓和炮兵陣地,斃俘敵1.2萬人。在解放天津的戰役中,殲敵8400余人。1950年4月,指揮一二八師師部和兩個加強團,乘坐帆船強渡瓊州海峽,創造了“木船打軍艦”的奇跡,成為人民解放軍首次登上海南島的軍級指揮官之一,為海南島的解放立下了戰功。不久,晉升為四十三軍軍長,隨后又兼任粵西軍區司令員。
1955年,任中南公安軍司令員兼廣東省軍區司令員、黨委書記、廣東省委常委。1959年赴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學習,1962年畢業后任湖南省軍區司令員兼黨委書記、湖南省委常委。其時,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舉國上下加緊備戰。鑒于湖南省正規部隊少的實際,他在省委、省軍區的支持下,主張大辦民兵,在長沙市組建了2000多人的基干民兵團。6月17日,毛澤東視察湖南,聽取了他關于戰備工作和民兵工作“五落實”的匯報,非常滿意,并將其概括為“組織落實、政治落實、軍事落實”。因而成為指導全國民兵工作的基本原則。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遭受批判。1968年調任新疆軍區司令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委會主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第一書記,為保衛和建設邊疆貢獻了力量。在批林整風運動中受到組織審查,調離新疆。1983年離休,享受大軍區副職待遇。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共八大、九大代表和第九屆中央委員。2003年4月16日在廣州逝世,終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