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源

劉 源
中共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總后勤部政委。
湖南省寧鄉縣人,1951年出生。系劉少奇之子,從小受到良好的革命傳統教育,并在嚴格家庭教育中成長。在北京市實驗二小讀小學時,為了培養他的獨立生活能力,父親要求他在校食宿。9歲學游泳,11歲學騎車,13歲生活自理,15歲獨自出遠門。從小學畢業開始,每個寒暑假都到軍營“當兵”,曾是“特等射手”和國慶閱兵的護旗隊員。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后,特別是劉少奇被打倒后,他跌到苦難的深淵,被拉去陪斗和監禁,無家可歸。1968年底,到山西省山陰縣土坊大隊接受再教育和勞動改造,在那里生活了6年多時間,深刻體驗了人民群眾的疾苦。1975年以后,到北京起重機廠當了兩年工人。1976年天安門事件后,又成了清查對象,卻受到工人師傅的保護,教他學技術,關心他的生活。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他報考,卻被有關部門卡住,于是寫信給鄧小平申訴:“考分不夠,我無怨,不讓報考我不服!”經鄧小平批示,準予參加考試,被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錄取,成為新時期第一屆大學生。1980年5月,黨中央為劉少奇平反昭雪,他隨母親王光美赴河南開封迎回父親的骨灰。
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大學畢業。在王光美的支持下,他毅然選擇河南——這塊劉少奇曾經戰斗過、最后蒙難于此的土地,到農村基層工作,為中國老百姓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曾任新鄉縣七里營公社副主任,人稱“公社第十七把手”,分管社隊企業,奮斗一年抓出了成效。1983年4月經縣人大常委會全票選舉為副縣長,負責抓全縣的多種經營和工業生產。1984年又全票當選為縣長。1985年初,以出色的成績和較大的知名度當選為鄭州市分管城市建設和對外經濟貿易工作的副市長,主持完成了鄭州市天然氣進城工程,還領導了城市建設的一系列工程,其工作才干得到老百姓的好評。1988年初,在河南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上,由人民代表聯名舉薦,當選為河南省副省長。任副省長期間,參與領導了全省大型工業項目建設工作,如全國最大的50萬伏直流超高壓變電站、全國投資最大的中原制藥廠、擁有世界最先進的三套設備之一的中原化肥廠相繼建成投產。
1992年5月離開奮斗了10年的中原大地,調任武警水電部隊少將政委,率部承擔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艱巨任務。1997年任武警總部副政委。2000年被授予武警中將警銜。2003年7月任解放軍總后勤部副政委。2005年任軍事科學院政委。2009年7月20日晉升上將軍銜。2011年1月19日任解放軍總后勤部政委。是中共十七屆、十八屆中央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