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靖
南昌起義軍第九軍黨代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革命烈士。
湖南省醴陵縣(今醴陵市)人,1895年10月29日出生于醴陵縣一個農民家庭。1919年入北京大學,受五四運動影響,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24年7月奉命回國,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為改造這支舊部隊做了大量艱苦工作。同年10月底,第三軍奉命討伐軍閥鄧本殷,他和蘇聯顧問一面幫助軍長朱培德指揮進攻,一面領導政工人員向士兵和群眾做政治宣傳工作,宣傳孫中山制定的三大政策,在廣大群眾協助下取得勝利。1926年2月任第三軍副黨代表。3月,蔣介石制造反共的“中山艦事件”,第三軍軍官學校教育長熊式輝在廣州包圍了第三軍政治部,他向朱培德闡述利害關系,據理力爭,促使朱培德撤熊的職。北伐戰爭開始后,隨軍出征,經樂昌、衡陽、株洲到達醴陵。10月初圍攻南昌奪取牛行車站時,第三軍兩師傷亡過半,撤退時,一些舊軍官爭先逃命,他領導的政治工作人員挺身而出指揮部隊,穩住陣腳,使部隊有計劃地撤退下來。11月,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1927年3月任江西省政府秘書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朱培德將第三軍政治工作人員趕出江西,他于5月初到武漢,受中共中央指派,秘密返回南昌,與朱德共同策動第三軍舊部參加武裝起義。南昌起義后,任第九軍黨代表。起義部隊南下失敗后,與黨組織失去聯系,化名李有才,輾轉北平、天津、桂林、河南、南昌等地,堅持革命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后,恢復中共組織關系。受新四軍軍長葉挺邀請,任新四軍政治部顧問和戰地服務團團長,歷時3年多,率領由進步文化工作者和青年學生組成的戰地服務團,奔赴大江南北抗日前線,開展宣傳鼓動和群眾工作,有力地配合了部隊作戰,擴大了共產黨、新四軍的影響。1940年夏,新四軍挺進蘇北,蔣介石加緊在華中地區搞摩擦,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拉攏泰州地方實力派李明揚、李長江參加圍攻新四軍。為了爭取二李團結抗戰,他利用李明揚在大革命時期曾隸屬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的關系,赴泰州做了大量工作,爭取了二李中立,并同意新四軍通過他們的防區,建立以黃橋為中心的蘇中抗日根據地。新四軍取得黃橋戰役的重大勝利后,在海安召開蘇北參政大會,他作為中共方面的代表當選為副議長,兼任蘇北三分署主任。
1945年冬,隨軍北上山東,任新四軍聯絡部部長兼秘書長,奉命做國民黨淮海綏靖公署行政長官郝鵬舉的統戰工作。在共產黨強大的政治攻勢和軍事壓力下,經過他的耐心說服工作,郝于1946年1月舉行起義。其部隊改為華中民主聯軍,開到山東解放區內休整,黨組織派他任華中民主聯軍政委。他運用北伐時期在第三軍工作的經驗,創辦教導團,培訓中下級軍官,組織宣傳隊教士兵唱革命歌曲,在官兵中產生了很大影響。
1947年1月,郝鵬舉叛變,為了做爭取工作,他冒險前往郝部,遭到逮捕。在獄中,他堅貞不屈。蔣介石親自出馬勸降,許以高官厚祿。他對蔣介石說:“我有兩個生命,一個是肉體生命,一個是政治生命。我寧愿犧牲我的肉體生命,我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了大半生,我不能犧牲我的政治生命。”他寫下了“此身早許國,被賣作楚囚,壯士非無淚,不為斷頭流”的壯烈詩句。1947年10月,被秘密殺害于南京郊外,時年52歲。在他罹難50周年的時候,葉飛、張震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緬懷他光輝的革命的一生,稱贊說:“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黨員,大革命時期和新四軍的著名政治工作者,堅貞不屈的共產主義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