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柱
湘贛省軍區副總指揮,紅八軍代軍長,革命烈士。
湖南省耒陽縣(今耒陽市)人,1899年秋生于耒陽縣哲橋鄉一戶小康農家。其父是清末秀才。幼年父母早喪,依兄嫂生活,曾讀于私塾,愛好武術。1920年考入耒陽城北花萼小學讀書。1922年畢業后,到遙田鄉石仙坪小學任教師,因看不慣當時社會的腐敗,后毅然棄文從武。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認真閱讀馬列主義書籍,與同鄉李漢藩等進步學生創辦《耒陽新潮》半月刊,以挽天的筆名,發表了《為十月革命敬告被壓迫的中國民族》的文章,熱情歌頌俄國十月革命,呼吁中國人民效法蘇俄,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北伐戰爭中,任葉挺所部的先遣獨立團排長,在汀泗橋戰斗中負傷,傷愈后轉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科學習,結業后曾任武漢地區工人糾察隊中隊長、大隊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汪精衛叛變革命后,隨賀龍二十軍參加南昌起義,任該部某團連長。起義失利后,轉戰潮汕,再次負傷,送到香港醫治,傷愈后返廣州,在三河壩同朱德取得聯系,到所部任營長,不久,朱德派他回耒陽組織農民武裝斗爭。1928年春,朱德率部攻克耒陽縣城,成立蘇維埃政府,他被推選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在保衛新生的紅色政權中初顯軍事才華,指揮全縣3000農軍,配合工農革命收復縣城。上井岡山后參加了數十次戰斗。1929年,紅四軍進軍贛南閩西,曾任二縱五支隊隊長、二縱隊縱隊長,指揮部隊,配合伍中豪所率的第三縱隊,殲敵郭鳳鳴部于長嶺寨,攻克沙塘灣土圍子,殺得敵人膽戰心驚。1931年11月任湘東獨立師師長。1932年1月,中共湘贛省委決定成立湘贛省軍區總指揮部,任副總指揮兼第一師師長,同師政委王震率部艱苦轉戰,在數十次的激烈戰斗中取得了輝煌戰果。不久。紅八軍成立,任該軍代理軍長。1933年,王明“左”傾路線在蘇區推行,他因堅持原則進行抵制,被調離部隊,到紅軍大學“改造思想”,改任紅七軍團十九師五十五團團長,降職使用。他不計較職務高低,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胸懷,在尋淮洲軍團長的領導下,英勇頑強地作戰,掩護中央紅軍主力轉移。1934年調入紅軍大學學習,后任粵贛邊軍政委員會委員。1935年2月,留在革命根據地繼續堅持游擊戰爭,和孫發力等率紅二十四師余部,向東江發展。不幸在江西尋鄔縣的突圍戰斗中英勇犧牲,年僅36歲。
1959年2月,陳毅在《回憶三年游擊戰爭》一文中,高度贊揚他是黨和人民軍隊的優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