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張志初出席婁底黨史工作座談會并作“又談無愧黨史工作的使命擔當”的講話
又談無愧黨史工作的使命擔當
這次會前,我以黨史工作者的身份,到婁底做了點調研,感覺婁底的黨史工作有基礎、有特色、有亮點,可以說位于全省的第一方陣。在今年3月13日的全省黨史工作會議上,我講了黨史工作者要無愧使命擔當這一觀點。剛才聽了五個市州的發言,我想從三個方面,又談無愧黨史工作的使命擔當。
一、上半年的回望
上半年,五個市州的黨史部門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年初部署的“6+1”工作任務,真抓實干,奮發有為,致力推進各項黨史工作,歸納起來以下幾方面的成績可圈可點(婁底的工作,我放在第二部分專門講)。
1、鑄魂固本履行了應盡之職。今年“6+1”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鑄魂,各黨史研究室將其擺在了突出位置,履行了應盡職責。湘潭市為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提供了大量的黨史資料。邵陽市編輯了《劉中心同志追憶》一書。懷化市為紀念滕代遠誕辰110周年活動作了宣傳部署,并為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作了大量的史料工作。湘西自治州開展黨史知識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并在電視臺開辟專欄宣傳黨史。
2、館網建設做到了上下配合。湘潭黨史陳列館的《領航——黨史陳列內容方案》把握得準,體現了湘潭特色,同時為配合省黨史陳列館陳展制作了大型的韶山灌區模型。全省部分縣(區)建成了黨史網站,反響良好。懷化黨史部門協同宣傳部、文物局等有關部門,為通道轉兵紀念館、粟裕紀念館和湖南省抗戰歷史博物館建設做了許多工作。
3、做題修史拿出了看家本領。編寫黨史基本著作是黨史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湘潭重點開展華國鋒的史料整理研究,現已完成《華國鋒年譜》20萬字的初稿。邵陽的正本二卷擬發行6000冊,正本三卷、《邵陽黨政人物傳》等征編工作已經啟動。懷化加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間段的專題研究,開始了《雜交水稻從懷化走向世界》、《三線建設》和《鶴城巨變》的征編工作。湘西自治州在上半年完成了三個縣正本三卷的初稿,并啟動了《湘西扶貧30年》的征編工作。
4、辦刊用史彰顯了各地特色。《湘潮》雜志的組稿、發行和宣傳得到市州縣(區)的大力支持。湘潭在學用《湘潮》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發行量不斷增加。邵陽確保了《湘潮》的發行量穩中有升,并把征訂工作納入了全市的績效考核。6月份在邵陽召開的《湘潮》筆會,在邵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支持和重視下,得到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懷化、湘西自治州用刊率、發行量有一定幅度增加。
5、幫“蘇”護“遺”助推了改革發展。幫助原蘇區爭取享受有關政策是基層歡迎的一項服務性工作。各地進一步加大力度,做好原蘇區的史料完善工作。湘潭的蔭梓屋場、長湖村等革命遺址保護修繕正有序推進。邵陽與電視臺合作,強力推出《追尋紅色足跡》專題片。懷化積極參與第三屆湘鄂贛蘇區論壇征文。湘西為湘鄂川黔、湘鄂西蘇區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地通過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助推改革發展,拉動紅色旅游,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發展。
6、構建黨史大格局堅持了繼承創新。在這方面,五個市州都積極作為。湘潭市、邵陽市召開市委常委會,專題聽取黨史部門匯報。懷化市召開了黨史工作會議和聯絡工作座談會。湘西州委重視黨史工作,改善工作條件,充實干部隊伍,整合社會力量做黨史工作。可以說,現在全省大黨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回望上半年的工作,感覺還存在3個“少了一點”的問題。也就是說,工作上,還可多一點創造力;隊伍上,還可多一點凝聚力;落實上,還可多一點執行力。
二、婁底的啟示
人們常說:“只要心誠,石頭也能開出花來”。這幾天我在婁底調研的時候,沿途參觀黨史教育基地并座談交流,深感婁底的黨史工作者在黨史研究、資料征編、黨史宣傳教育和黨史聯絡指導工作中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婁底給我們的啟示,我覺得有這么幾點:
1、只要有為有位,“弱部門”也能贏得“強支持”。有人說黨史部門是弱勢部門,其實,有作為自然就會有地位。婁底市的黨史工作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市委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常委會或常委辦公會議,專題研究黨史工作,為黨史工作把好方向定好位,確保了黨史工作經費的落實。雙峰縣委縣政府把黨史工作擺在了應有的位置,在人才、經費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縣委書記吳德華就紀念蔡和森誕辰120周年活動事宜,專程到省委黨史研究室和中央黨史研究室匯報。漣源縣委主要領導把縣委辦的骨干,放到黨研室當主任。這足以說明,黨史工作在縣一級單位是有位置的,贏得了黨委和政府強有力的支持。
2、只要借風揚帆,“小單位”也能構建“大格局”。我們黨史部門人數不多,可以說是小單位,但小單位也能構建大格局。婁底黨史部門致力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在拓展業務上做文章,探索出一條開門辦史的新路子,他們把黨史聯絡員發展到鄉鎮、社區,使黨史聯絡隊伍網絡不斷擴大。黨史聯絡組的老同志個個都是德高望重的老領導,他們十心關心黨史部門的發展,不遺余力地為黨史部門提供支持和幫助,有力促進了黨史各項工作的開展。
3、只要貼近時代,“冷板凳”也能坐出“熱效應”。有人認為,被安排到黨史部門工作是“坐冷板凳”。按這種說法,現在婁底市委黨史研究室主持工作的肖志勇副主任差不多坐了9年多的“冷板凳”了,但他甘于寂寞、愛崗敬業、團結拼搏,帶領黨史工作者把黨史事業做得有聲有色,有板有眼,僅《湘潮》刊物的發行量接近3800份。如果按人口計,達到了每萬人7份以上。
4、只要用心盡心,“老一套”也能打造出“新亮點”。從某種意義上講,黨史工作是往后看的“老一套”工作,但只要思想解放,更新思路,用心盡心,“老一套”也能打造出新亮點。雙峰縣委縣政府提出成立蔡和森研究中心,已經得到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領導的同意,一個全國性的牌子就會在雙峰樹起來,這就是很好的新亮點。漣源正本一卷編寫出來后,不是自娛自樂,把它放在柜子里收藏起來,而是編成小故事放到藍田中學一個200多米的墻上去展覽,講解員由中小學生擔任,講得繪聲繪色,我聽得如醉如癡,這難道不是亮點?
5、只要圍繞中心,“軟實力”也能推進“硬道理”。黨史文化確實是軟實力。但我們有文化自信、歷史自信,只要貼近中心,軟實力也能夠講硬道理,也能推進硬發展。婁底能夠把黨史成果轉化為社會的影響力,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紅色旅游,轉化為招商引資,這是非常好的做法。籌備蔡和森誕辰120周年活動,就能提升雙峰的知名度;將《漣水風云》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湘中怒潮》,就會吸引很多人對漣源的關注。新化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獨占鰲頭,成為湖南省文化旅游產業重點扶持的縣,其中黨史人物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下半年的思考
下半年的思考就是一句話,推進“6+1”工作重在“吹糠見米”上下功夫。
1、以史鑄魂要“吹糠見米”。學史勵志,以史鑄魂。我們要盤活黨史資源,講活黨史故事,把“最好的教科書”和“最好的營養劑”送給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少年,以鑄牢國魂、黨魂和軍魂,鑄牢我們的湖湘之魂,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好,補好精神之鈣。
2、一館兩網要“吹糠見米”。黨史陳列館建設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目前各項工作正在全面推進,擬于“十一”前后,以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現場參觀教學為標志,正式對外開放。辦公內網已在5月份投入運行,外網“百年湘潮網”也在緊張籌建中,可望在10月份開始試運行。
3、做題結題要“吹糠見米”。“讓歷史告訴未來”系列叢書之《精神之鈣》、《湘江之問》正在組稿、撰稿。《中國共產黨湖南歷史》三卷、《華國鋒在湖南》、《改革開放在湖南》等課題都在往前推進。已經在上半年出版的《毛澤東與任弼時》一書好評如潮。各市州要按照年初的計劃完成好本級的黨史研究課題。
4、送書訂刊要“吹糠見米”。這里向全省各級黨史部門明確:除抓《湘潮》的訂閱外,省委黨史研究室所有書刊一律免費贈送。黨史月刊《湘潮》以權威性、真實性、可讀性為特色,立足湖南,面向全國,贏得了不少讀者好評。我們要把征訂《湘潮》當作一份責任和事業來做,在全省黨刊黨報發行之前抓好落實。各市(州)縣(區)要借鑒婁底的經驗,總結漣源、隆回和雙峰的做法,達到以人口為基數的發行標準,確保《湘潮》雜志的征訂工作有大的突破。大型黨史年刊《湖南黨委工作紀事》今年已經改版提質提速,免費贈送至每個縣市(區)不少于10本。
5、幫“蘇”護“遺”要“吹糠見米”。下半年,重點辦好第三屆湘鄂贛蘇區論壇。還要在開發紅色旅游,保護和利用革命遺址等方面有所作為,為當地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歷史借鑒和啟示。
6、構建大黨史格局也要“吹糠見米”。黨史聯絡工作要進一步繼承創新,黨史工作的幾支隊伍建設要進一步優化,中央10號文件和省委16號文件的要求要進一步落到實處,省里還要擇機開展督查。
此外,在做好下半年工作的同時,要及早對明年工作進行謀劃。比如全省的黨史工作隊伍建設要不要象中央黨史研究室那樣在內部評定職稱;文獻工作要不要強化責任;黨史工作基地要不要掛牌建設;網館運行要不要全省貫通;黨史輿情要不要主動引導等等。
總之,要學習和推廣婁底的經驗,做好下半年工作,努力開創全省黨史工作新局面,真正做到無愧黨史工作者的使命擔當。